嫔妃尚且如此,至于一般的宫女,就可想而知了。皇帝是最难伺候的主。像杨贵妃“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荣生门户”的嫔妃,少之又少。无论是清朝抑或是汉朝,无论是汉朝抑或是匈奴,皇宫就是嫔妃们的囹圄。这是由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和习俗决定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逝世从子。一般的民间女子无独立的人格,不能像男人一样当家作主,不能像男人一样有受教导的权利。即使皇后,也是为皇帝母仪天下的,也就是说,是作相夫教子、贤妻良母的样板的。
王昭君入了汉元帝宫,后来又远嫁匈奴,这不是她的喜剧,而是她的悲剧。她首先失去的是永远的天伦之乐,成为皇帝的奴婢,毫无人身自由可言的。当然,较之一般的宫女,其地位要高,其境遇和待遇要好得多。
愚认为《汉书·元帝纪》的信息可信,王昭君是汉元帝赐给呼韩邪可汗的。画师毛延寿画丑了王昭君,这是小说家语,于事理、情理皆不通。请问,老百姓的子女找对象,是光看像片就定亲呢,还是重要看本人呢?没有哪一个是让像片作主的。林彪团体为林立国选“妃子”,据说是先看像片,后看本人。邱会作的夫人胡敏、黄永胜的夫人项辉芳仔细观看了张宁的相貌和体形。接着“林办”的一些秘书和林立果也到招待所与张宁见了面。哪有光看像片就断定毕生大事的道理呢?贵为一国之君,选嫔妃光靠一张画像,岂不滑天下之大稽!清代历史学家刘献廷诗云:“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这是有看法的。
网上也有人认为,王昭君是丑女,是汉元帝嫌她才转嫁给匈奴的。这种观点也是不合逻辑的。王昭君是通过选秀女选来的,秀女即美女也。试想,将一个丑女赠予匈奴可汗,于事于理都不通的。王昭君不只是作一般的嫔妃,她是大汉的使者,她是大汉的脸面。不要说送人,就是送东西也要送最有价值的,才显示出赠者诚意,显示出赠者的尊贵,显示出赠者的大气和恢弘。所以说,王昭君确定是一流美女,而且各方面的素质都应是最好的,色艺俱佳的,德才兼备的。
好事者还杜撰出王昭君自请和亲的情节,可真够开放和民主的了,如此这般,朝廷连王法都没了。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现在中央要派一位女外交使节去欧美国家履行某项任务,是不是谁想去都批准呢?恐怕不合条件,不合中央领导的意,一厢甘心,那是不行的;何况封建独裁的大汉王朝了。
从个人的角度讲,被派去和亲,绝对不是一件好差事,这就与封建社会官员外放边远地区一样。刘禹锡把这叫作“弃置身”,到匈奴和亲与外放边远地区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有陪侍人员,但远赴异域,举目无亲,风气不同,不服水土……言语不通,虽可学习,毕竟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汉朝的和亲政策不自昭君始,早在汉武帝时,汉与乌孙国就曾和亲,刘细君就曾远嫁。
细君公主在乌孙语言不通,生活难以习惯,怀念故乡,曾作诗表达悲苦难言之情,诗曰:“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两年后,猎骄靡逝世,其孙子岑陬军须靡继承王位。按照习俗新王要继承旧王的所有妻妾。细君公主无法接收,向汉武帝恳求归国,汉武帝让她接收当地风气,以成绩联合乌孙共击匈奴的大局。细君只得再嫁岑陬。一年后,细君为岑陬生下一女名少夫后,因为产后失调,加上心绪难平,不久便忧伤而逝世。这也是皇帝不派嫡亲和亲的原因,这也看出皇帝的自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