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古人需在历史时空中寻找真实
陈寿走的是简约之路,简约化的曹操很难让我们与陈寿在《武帝纪》最后评语中呈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做一个对号入座;裴注相对丰富了,但是所引材料又多史书、少史料,可能使后人受色彩化的叙述影响。可以说,对历史真实的逼近,就是一个不断比较、考证与思考的过程。
后世读者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有两种取向。一种是在史书所供给的多样材料面前,戴上有色眼镜,先入为主地评价历史人物,要么一棍子把他打逝世,要么把他奉为神灵捧上天。毕竟多样的材料,可能为他们作出的任何一种决定供给佐证。可是,这样做了,只会与历史越走越远。另一种是本着去伪存真的态度,把历史人物,尤其是那些曾被浓墨重彩过的大人物,还原到一个普通人的层面,去追寻他的足迹,尽可能地在他所处的历史时空中探寻他的真实。这样做了,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世俗视野之外的历史风景,有望触摸到真正的历史。
梁启超曾言:“语曰: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论人向来就非易事,种种假象与干扰,都可能诱使人们随俗从流,做出轻松却果断的结论,或使古人蒙羞,或为古人遮羞。也正为此,后世读者面对史册,尤需秉持公心,独立思考,如此才有望能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于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