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我们抛弃朱自清先生《背影》的深情激动和正面的领导意义不说,抛弃这篇文章在中国近现代散文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影响力不说,而偏要去无谓地拿文中的父亲“违背了交通规矩”,说“父亲的行动‘费劲、笨拙、不雅’,不够‘诗意’,‘是一种病态的审美理论’”等等与文学艺术关系不大的方面来说事,我真的不知道丁教授是在做秀还是在钻牛角尖啊!这样出色而又贴近现实的描写,这样赤裸裸的人间亲情,谁感受不到?谁又不被激动?在此,我建议教授大人如果有空,还是要抽点时间好好地重温一下《背影》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信任它必定会让您也激动的!
激动之二:人性的礼赞。
朱自清先生伯散文《背影》除了在亲情的表现方面让人折服之外,文章中所蕴含着的对人性光辉的礼赞也是让人最激动的。
在写作了这篇文章后,作者曾回想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利益,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由此来看,文章就是一篇记实性的散文,没有太多的碉琢与润饰,在浏览时我们也有所领会。
《背影》中这样写道:“他嘱我路上警惕,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顾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对于这样的描写,大家必定是很有同感的,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总感到自己可以独自面对全部世界,最听不得长辈的吩咐唠叨。但是当自己做了父亲,再读这段话,便能领会到另一层东西。父亲“他少年出外营生,独力支撑,做了许多大事。”人世间的经历自然是丰富的,他怎么会不知道茶房只认得钱?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要很“迂”地嘱托。这就是父爱,是看似陈腐的嘱托背后所暗藏着的巨大的光辉的人性之体现,也许是众多的读者也感悟到了领会到了这种人性之美,文章才经久不衰地传播了下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我们就能从父子间的洋溢出的舐犊深情感受到了人性光辉之美,进而联想到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我们常讲,社会要充满关爱,如果撇除亲情因素,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理由是什么?我想,就是因为人的身上具备了很多动物所不具备的美好人性了吧!人性的光辉有时是显性的,但更多是隐形的,如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关爱就有很好的隐藏性,看似平常,却让人十分激动,这就需要我们浏览时施展想象力去发掘,去激发,去赞美,去领会,去激动,去践行。《背影》这篇文章的主题重要体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所以本文更重视着人性美、人情美的传递,一个称职的父亲,为了子女,他什么都可以付出,他买橘的一系列的动作,无不渗透着这种浓浓的父爱。这种“父亲”身上特有的人性美、人情美,呈现在家庭灾患丛生的日子里,令之动容的不仅仅是儿子,还有众多的读者。
由此可见《背影》所传递的人性美、人情美是经久不变的“善与美”。仅此而言,我不知道丁教授所说的“病态的审美理论”该从何谈起?如果说按教授的博文内容的思路来写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教授是如此构思的:他可以绕远道、高低台阶去买橘子,然后累得心脏病差点发作”,“能够确定,轻松、轻快、潇洒地把橘子买来”也会激动人,会有诗意,会以“美好激动人”。我不否定,这样固然有一点诗意,但与朱自清先生所说的“记实”则相去甚远,这样远离文本与实际的写法,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无病呻吟,这才是真正的“病态”!
激动之三:朴素的语言。
毋庸置疑,语言朴素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风之一。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写景抒情,先生的语言都宛若新朋老友冬夜围炉促膝谈心,虽是随便倾吐家常,毫无文饰,却娓娓动人,感人至深;就算是先生描山画水的语言即使偶施色彩也仅仅轻敷,决不浓妆艳抹,具有朴素自然的诗意美,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宽大读者的认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