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丁启阵教授的博文《我同意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时,我真的很震惊。
丁教授认为把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的理由有三:一、朱自清父亲翻越月台的栅栏买橘子的行动是违法的。二、朱自清父亲的行动“费劲、笨拙、不雅”,不够“诗意”,朱自清的父亲违背交通规矩去买橘子这是一种病态的审美理论;三、从《背影》中,看不到朱自清父亲有什么操行上合乎大众,价值观的闪光点。由于上述三条理由,作者认为应当把朱自清的《背影》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删去。最后文中还说道:“依我看,朱自清《背影》之所以‘不朽’,重要原因有三:一是叶圣陶等先辈语文教导家的推重,将它选入新式语文教材;二是《背影》有必定的作文技巧,语言流畅煽情;三是,符合中国人的病态审美理论。除此之外,乏善可陈。”
笔者不才,与教授相比,实在是惭愧至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十多年,不要说评教授了,就连评个高级职称的资格也没有啊!曾天守着一群不懂事中学生,对《背影》一文的教学和听别人讲解,也不下于十五六次,本人天资愚钝,大道理不懂,可对教授的说法却颇有微词。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大家是非常熟悉的,可以这么说,这篇优良的散文对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影响是至深的。如今,每当我重读或再向学生讲解《背影》一文时,我依然会潸然泪下,原因何在?自然是源于两个字:激动。
激动之一:舐犊的深情。
《背影》创作于1925年10月,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情,描写了作者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要远行的儿子的经过。文章通过朴素逼真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怀念之情。每当我们读罢《背影》一文,似乎就能够看见那傍晚中一位年老而肥胖的,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老人正向着夕阳蹒跚走去,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最后成为一个圆点……望着走向生命尽头的“父亲”,我们俨然能够想象到他这一生中“促”的“背影”。这样的“背影”是何等的巨大啊,这巨大之中又暗藏着多少的艰辛?这艰辛中又饱含着怎样的情感啊?这些我们似乎都能够在《背影》找到答案。
请大家仔仔细细地浏览下列句子吧!“那年冬天,祖母逝世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灾患丛生的日子……”,“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读读,这是一位多么平常而又巨大的父亲啊!《背影》之所以能激动这么多人,要害这是它高度浓缩在写出了这个具有典范意义的中国父亲的一生及父爱,抒写出了人人心中具有的美好亲情和那一特定时代内这种中国家庭广泛存在的伤情感怀,正因为如此,文章才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与高度的赞誉,激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群。一位在灾患丛生之中支撑着家庭的顶梁柱——父亲的形象,在如此短小的文字中被作者刻画得多么的栩栩如生啊!抛却文章中所提及的家庭生活的艰辛不说,单就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这种亲情而言,我们不被激动那就奇怪了。
此外,我们再来看看父亲的语言吧!“没关系,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听听,这是一位多么慈爱的父亲呵!“我身材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看看,这是一位多么伤感而又让人心痛的行将就木的父亲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