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一文虽然叙事较为平庸,但文章的抒情气氛依然是很浓的,仍然体现先生语言朴素的这一作风。作者并没有用浓墨重彩去着意渲染,而是叙述一连串渺小的事情。特别是车站买橘子这一事件,作者更是用平本质朴的语言来直抒胸臆:“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清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作者用一连串朴素而又真实的动词,刻画父亲举动的艰巨,以此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情感。父亲不辞劳苦,亲自为儿子买橘子。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的真实刻画,已经足以使人物形像突出感人了,再加上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那样特定的气氛中,怎么能不让作者激动得热泪潸然?怎能不让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再看买橘子回来的过程,写得更是简略:“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到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一股脑”、“扑扑”、“很轻松似的”,这一简略的动作和心理,就把他为儿子做了一件对他来说很“艰巨”的事情之后的满意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还有文中对“背影”的四次描写,都是平铺直叙,然而这“背影”却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最后留给儿子的深入印象。
由此看来,无论是写背影还是写买橘子的过程,都是平平实实的叙述,但正是这些极平常的日常絮语,却蕴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至爱深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一篇包含父子深情的《背影》,父子的对话却只有极简略的四句,但这简略中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第一句是儿子劝他不必送时,他说:“没关系,他们去不好”。父亲放心不下,宁可耽误自己的事也要亲自去送儿子。表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第二句是到车站,儿子劝他回去,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不要走动”。父亲怕儿子长途饥渴,亲自去买橘子。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关心十分周到过细。第三句是买回橘子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是关心儿子旅途是否平安。第四句是走几步后回头说:“回去吧,里面没人”。这是担心儿子的行李。
这些话太平常,太朴素,太简略了,然而却包含着千情万绪。把父亲对儿子的无穷爱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挚情义表现得恰如其分淋漓尽致。《背影》一文,不像一般的作品那样去描写人物的肖像、神色或音容笑容。而是抓住人物的形像的一个特点“背影”来写,不惜笔墨作具体刻画,通过描写“背影”,把父亲对儿子的千般情万般爱表现得彻彻底底,也把父子惜别中留给儿子最难忘的瞬间刻画了出来。读罢这此文,我是激动得无话可说了,而丁教授却说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不够“诗意”应当如何去懂得?在下真是范难啊!难道是宽大读者的懂得力和天资都像我一样愚钝不成?
至于先生所说“在《背影》一文中,看不到朱自清父亲有什么操行上合乎大众,价值观的闪光点。”一说,我认为纯粹是无稽之谈,还有那些“朱先生的父亲纳妾失意”等等则是与文章无关的事情,为什么非要扯到一块来呢?我不知丁教授是在“掘人祖坟”还是在“作秀抛媚”吸引大众,眼球?我们宽大大众不盼望再看到一个“智商前三百年无古人后三百年无来者”“文学程度堪比鲁迅”的“凤姐”啊!也许这就是先生所说的“乏善可陈”了吧!
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依附于语言来塑造形象以反应生活的本来面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叙事写人,语言朴素自然,娓娓动人,感人致深。写景状物语言活泼精美,清新典雅。他的笔下,时空突破了界限,各种感到达到了通感,可以有为无,也可以无为有。这一点大家不妨去好好读读《春》《荷塘月色》《踪影》《欧游杂记》等作品吧,《背影》只是窥豹一斑。“一切景语皆情语”,读他的散文,如饮春茶,令人口舌生津;如嚼青果,久久尚有余味。这样的名家的名篇不选入教本难道先生真要写几篇入选不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