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网友Isaiah在网上发表6篇题为《朱学勤:学术界的又一个 “汪晖”?》的文章,通过比对指出,上海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朱学勤1992年的博士论文《道德幻想国的覆灭》存在抄袭嫌疑,并声明“不是为了打倒谁,写文章是为了说时代和学术规范的变迁问题。”该文随即在一些学术网站被转载,并经媒体报道后变成大众,议论的话题。
7月13日,朱学勤向上海大学和复旦大学递交启动学术调查程序的申请。
当晚,朱学勤教授就此事接收了本报记者专访。
“盼望面对的是学术机构的调查”
记者:抄袭指控给你带来多大的困扰和影响?从一开端你就说不会沉默不语,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态度,而且主动申请启动学术调查?
朱学勤:从来没有被媒体这样密集轰炸,形成很大的冲击波。我盼望能以冷静温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清白,不想被媒体炒作或网络看法左右,形成混战。
学术规范问题应由权威学术机构甄别,而不能由网络、大众媒体做断定。我盼望自己面对的是学术机构的调查。
学术抄袭事件近年来之所以愈演愈烈,在我看来,不少与当事人及权威学术机构没有及时采用适当手段作出公开回应有关。许多高校、学术机构都已建立了学术委员会,调查学术规范问题、惩处“学奸”、保护教师及学校名誉、保持学术环境和学术尊严,正是这些机构的职责承担。我被指控,起于网络、传媒,但很想试一试,能否从传媒走向学术?虽“原告缺席”,作为“被告”,我盼望走向学术“法庭”,请求“开庭审判”。保护学术尊严,应当是做,而不是说。
现在复旦大学将启动学术调查,我只需配合调查,随叫随到,平心静气地等候他们做出仲裁。
“我做好了各种心理筹备”
记者:通常,大学学术委员会都是接到对学术违规的实名举报材料,才会受理调查。受指控者主动找上门请求接收调查、“还我清白”的案例极少。我们保护学术研究风气的制度是否应当进一步强化,比如不需要实名举报或当事人申请,还可以有学术机构发起的“公诉”机制?
朱学勤: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成立于2005年,我是第一个主动提出调查申请的当事人。递交申请报告、供给有关材料,实际上是替检举方完成的规范举报程序。我愿意“以身试法”,点把火烧一烧自己,期望这样的做法有利于保护在大众心目中已摇摇欲坠的学术尊严。
近几年,国内很多高校相继建立学术委员会,教导部还成立了高校学风建设委员会,受理直属高校的学风问题举报并组织对重大学风问题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处理建议,对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问题不可谓不器重。如此高规格的学术问题监督和纠错机构,在国外也并不多见。据我所知,美国高校、科研机构的学术规范监督和惩戒系统具有高度自治,通常也需要有举报,再由学术委员会匿名调查操作。严格的学术规范与惩戒系统,与教授们所能享受的社会尊重相对等,是人人必须遵照的游戏规矩。
记者:主动请求接收学术调查,是因为对自己的博士论文在学术规范方面十分自负吗?是否想过,调查也完整可能得出“抄袭”结论?
朱学勤:当然自负。我做了自检,发明Isaiah的指控并无根据。对很多只看过该文及媒体报道跟着起哄的人,我的建议是:读书吧。在学术问题上,大众传媒应当更多关注当事人和批评者双方的行动反应方法、仲裁机构运行方法等,而不是对学术问题本身充当审判官。
既然将问题交由学术机构调查仲裁,当然也会做好另一种心理筹备。一旦呈现不利于我的结论,坦然接收。用不着母校通知,主动交出当年得来不易的博士学位证书,把它留在母校校史室里,警惕后人。随后,上海大学会重新考量我的教授、博导头衔,因为它们是根据我的博士学位才获得的职业资格。国内至今很少有因为学术规范问题受惩戒而主动辞职者,自尊心会驱使我做这样的选择,我受不了同行尤其是学生印在我背脊的白眼,留在这里“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