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认为孙悟空源自淮涡水神无支祁,从而认定孙悟空的原型来自中国本土。
胡适却认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这才是孙悟空最早的原型。陈寅恪论证孙悟空原型确系哈奴曼,而且又以另一部《贤愚经》作为复证,他发明“大闹天宫”的故事本起源自两个绝不相干的印度民间故事,传入中国后,佛经传播者在讲说时有意无意将二者合一。
记者在2007年河南博物院举办的“西天诸神”展览中见到过来自印度国家博物馆的石质“神猴哈奴曼胸像”(左图)。这件神猴雕像虽然只存上半身,但形象确实酷似孙悟空。
近来有专家考证后认为,孙悟空的原型应当是曾出使西域的释悟空,在“取经”故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与传说中陪伴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接洽并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张锦池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艰苦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其故乡在今甘肃省安西县一带,所以孙悟空应当是甘肃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胡小伟认为,虽然孙悟空形象的雏形和印度史诗及民间故事中的神猴形象有些关联,但它是曾经经过藏传佛教的二次输入,才以活泼的形象活泼在读者中间的。
看来,孙悟空的原型是谁、故乡何处还得持续争辩下去。
政府官员最卖力
政府形象最受伤
争名人,哪怕争的是虚构的名人,都成为一种潮流,这种潮流已经蔓延至全国各地,只要有可能,就要争个头破血流,争个逝世去活来。
有学者曾认为,名人之争底本是件好事,体现了一种对古人、对文化的尊重。当初重要限于学术圈内,其重要的动机除了学者要立一家之言外,当地的学者还有一个处所情感和面子问题。好面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今不如人了,就拿祖先当金字招牌:祖上也曾阔过。
一直关注名人故里之争的青年学者裴钰认为,在名人之争中,一类是真实历史人物,一类是文学艺术作品、各种神话传说中的虚拟人物。历史人物故里有真实性、唯一性和排他性的特点,商业价值比较高。
中国民协副主席夏挽群接收记者采访时说,历史人物的争辩重要是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更造成的,而民间文化、神话传说的起源地多样性是非常广泛的现象,各地都有其源流和特点,并不能非常明白地断定谁是谁非。争辩是有其合理性的,但并不能争出成果来,最好的措施还是联起手来。
有学者认为,随着旅游热、文化产业热的兴起,名人之争介入了越来越多的非学术因素,各地在争的并不是什么真正的故里,更不是为了强化对名人故里的保护,而是为了暗藏其后的利益。争取名人故里甚至形成了一个系统工程:卖点不明不白的文化,花掉不清不楚的银两,留下不汉不唐的建筑,成绩不高不低的功名。以文化的名义来打造某些官员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至于所争的名人们到底是不是魂归某处,哪里真的有人关心?甚至争所谓的“西门庆故里”,折射的是当前社会扭曲的“以恶为美”的不正常审美取向,就像“凤姐”之流走红一样,即便是真有“功效”,也将是短暂的,最终会贻笑慷慨。
有专家认为,目前的名人之争中最卖力量的是一些学者和政府官员,但受伤最大的却是学术公信力和政府形象。一些专家学者在处所政府的授意和支撑下,乱了自己的学术方寸,或穿凿附会,或生拉硬套,或曲解事实,成果专家变成了“砖家”。很多投资宏大的文化项目因为主政官员的升迁变成了半拉子工程或即便建成也门可罗雀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造成极大的浪费。这种争得故里难以持久开发的无序局面,应当管管了。(记者 张体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