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外部关系。诸葛亮入蜀之前,送给关羽八个字——“北拒曹操,东和孙权”。这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早已断定好的战略方向。用现在的话说,这是大政方针,是基础国策,绝对不能更改。但关羽却把诸葛亮的话当成耳旁风,不仅没有“东和”孙权,反而把关系彻底搞僵。
215年,鲁肃单刀赴会,索要荆州。关羽当然不给。嘴里的肥肉,谁也不会吐出来,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必定要热情招待,孬话好说呀。不想关羽却派出手下,耍起了无赖:“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意思就是说,你鲁肃,你东吴,就是缺德之人,少德之国。成果,鲁肃大怒,孙权也大怒。在东吴的将领大臣中,鲁肃是最厚道,也是最亲刘的。连鲁肃都得罪了,怎么“东和”孙权呢?
还有更脑瘫的事情。孙权那边也想和刘备关羽亲近,因为曹操权势太大,吴蜀联合,抱团取暖,符合两家的基本利益。于是,就派人向关羽求亲,想娶关羽的女儿给儿子孙登做老婆。打逝世都没有想到的是,关羽一句话,就把孙权撂倒了:“犬子岂配虎女!”这就等于告诉人家:我关羽是山中猛虎,你孙权是土狗一条。你那狗崽子想娶我的虎千金,可也得配!这哪是头脑正常的人说出来的话?这充分辩明,关羽不仅刚愎自负,还缺乏政治头脑,简直就是一头猪。
当一个统帅不顾大局,只图逞口舌之快时,离着败亡,还会远吗?
本可以通过谈判和联姻,结成密切相处的盟友和至亲,却被关老爷用最粗暴最笨拙的方法,搞成逝世敌。关羽这头猪,还是个猪刚强。
成果是用脚后跟都能想出来的。东吴抄了关羽的后路,“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此一役,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彻底打破,吴蜀失和,互相缠斗,魏坐山观虎斗,坐收渔利。263年,魏灭蜀;264年,西晋代魏;277年,晋灭吴,一统天下。论罪,当以关羽为第一。
不可否定,三国时代,关羽是一名难得的猛将,有“万人敌”。但他不是合格的统帅,更不是合格的政治家。与白起、孙武、王翦、韩信、郭子仪、岳飞等这些彪炳史册的军事家相比,关羽均难以望其项背。
那么,为什么1400年后,是关羽而不其他几人,成为了和孔圣人齐名的“武圣人”呢?
关羽生前,被曹操封为“汉寿亭侯”,最低等的爵位。逝世后,由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缪侯”。这并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谥号。谥法,名与实爽曰缪。意思是说关羽武力高强,惋惜志向没有实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在离关羽最近的两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代,关羽并无显名。到了北宋晚期,大书法家宋徽宗赵佶突然血汗来潮,从灰尘之中翻出关羽,持续于1102年,1104年和1107年分辨追封其为“忠惠公”、“崇宁真君”和“武安王”,5年间连升三级。1128年,南宋高宗赵构又追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别的不说,就说这宋徽宗和宋高宗爷俩,一个只管低头写字,不管抬头看路,和儿子宋钦宗一起被金军牵去了五国城,至有“靖康之耻”;一个信任奸相秦桧,把个旷世忠臣岳飞冤杀。他们所推重之人,其说服力怎么能不大打折扣?
到了元朝,1328年,元文宗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到了明朝,1614年,不理朝政多年的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关羽正式脱离人类,成为神灵。
清顺治九年,1652年,关羽被册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佑赞宣德关圣大帝”。身材不如施瓦辛格的,得喘两口吻,才干把它念完。
历代帝王为什么热衷于加封关羽呢?不是因为他的英勇,而是因为他对刘备个人的无穷“效忠”。这种效忠,被说明为道义。对这种无穷的效忠和道义,强敌入侵,国家处于风雨飘摇的宋家老赵小赵需要;以外夷入统中原,已经烽烟四起的元朝皇帝需要;荒废朝政,任用奸宦,国家已经千疮百孔的万历皇帝也需要。
尤其是满清入关后,为了缓解汉人的反满情感,决定建立“两圣”。文圣人自然是孔子,武圣人有两个人选,一个是岳飞,一个是关羽。但岳飞曾经抗金,而金人正是满人的祖先。而关羽呢?满清恰恰在他身上找到了政治号召的取向。不仅强调效忠,而且强调团结,强调道义,强调满汉一家,亲如兄弟,海枯石烂,情义不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