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看着自己发表过的文章,再看看书房里一堆又一堆的书和名人的照片,心中不断地问自己,每一天我都在写作,可是,我是否懂得文学到底是什么?弟弟妹妹像我年少的时候一样,看着书,然后问我文学是什么?我只是笑了笑,敷衍而过;朋友经常看我写的文章,看我的散文,看我的小说,看我的诗歌,然后问我,你写作这么多年,文学到底是什么?我看了看墙上的文人画像,扭过火不语;恩师和我谈论写作之道,向我传授写作的技巧和奇妙,看了我发表的文章,然后问我,文学是什么?我哽咽了许久,欲语泪先流。我突然发明,自己写了这么多年的文章,居然无法答复这么一个简略的问题,一个关于我每天都从事的问题。终于,我重复地问自己,不断地查阅书籍,才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我不懂”!的确,我不懂,我不懂文学是什么?虽然它生活在我的身边,可能也早已和我的血液融为了一体。我问“墙上的鲁迅”,他给我一个冷峻的眼色,告诉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又坐下来问“书中的孔子”,他向我鞠着躬,托着双手,告诉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最终,我跑到外面问“站着的毛主席”,他抬头不语,用手指着远方,那是浩瀚的天空,映射着大海的蔚蓝。于是,我默默地离去,不断思索着,思索着为什么我问他们,他们要么说一些无关我问题的答案,要么什么都不说?想着,想着,我似乎懂得了什么,但是又似乎什么都还不懂!
后来去到了“中国文学社”,做了个社外约稿作家。开端创作属于自己的东西,开端去不断和许多大家交换心得,以及对文学的感想和懂得。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端,又有了些新的认识,知道了文学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不断地交换,合作,和懂得。又曾一度地为《青年文摘》、《读者》、《格言》等类的刊物写些稿子。每日都是坐在桌子前面,神游四海。从远古时代到封建大家,从一人说道到百家争鸣,从唯唯诺诺到特立独行,重复地发掘者,盼望可以找到那么丁点的灵感作为写作的素材。可是,寻寻觅觅,到头来,文章字字难以下咽,吭吭哧哧,了无情趣。便放下了笔,去了小院,去了森林,去了街市,看到了熙攘的人群,听到了争吵的声音,闻到了野花的芳香。顿时间,灵感突发,文思泉涌,涉笔成趣,而且文不加点,一气呵成。仔细评读,有理有据,内容丰富含蓄,让人读后余味有嚼,颇有感想,自己也甚是满意!此时,我再问自己,文学是什么?我想,文学可能就是生活,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可以描写人的心灵世界,可以洞察世间百态,可以明晰人情圆滑……
如今,放弃了一段又一段的旅程,经文友的介绍又来到了“好心情”这个宏大的家族。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也悟透了很多。闲暇的时候,经常和一些编辑和文友交换下心得,有好心情的时候,就去写一写东西发表下!在一日又一日的翻看,观赏,思考,审核,批红等运动中,逐渐开端又对“文学”这个含义广袤的词语有了全新的诠释。在这里,每天都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文章发表,也可以看到有许许多多的新的小作者出现出来。但是,许多时候,一些作者都刻意地去寻求语言的华丽和文章结构的“铁打模式”,想去博得编辑的欢心。同时,一味地将别人用的东西拿来自己用,而从自己大脑里,日常生活里所出来的东西寥寥无几。从而,笔下的东西太过于生硬,不贴近生活,不反应现实,而是肆意地在想象的空间里“天马行空”,不伦不类。或许,别人不这么看!但是,我认为,文学就是生活的反应!如果你的文字里没有生活的现实,看不到对生活的渴望和等待,那么,这样的文字写在一起,只是一本“字典”,而且没有注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