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素质的基础标准包含市民出行、交通违规处分、市民外语学习、城市卫生环境、外来工城市融入等诸多方面,不仅所涉甚广,而且事无巨细。比如《对策》建议,到2015年,一半市民能认500个繁体汉字和会说900句英语;市民既要诵读唐诗、宋词,也要诵读歌德、普希金。
据悉,调研起始于今年5月初。西安市文明办、市社科院联合组建了“国际化大都市市民人文素养培养”课题组,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与市民进行沟通,并参照国内外国际化大都市经验,最后形成“对策”。
课题组组长、西安市文明办主任杨毅波说:“市民的人文素养是城市的软实力,是西安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培养西安市民的人文素养,能够提升西安的著名度和美誉度,能够扩大西安的国际影响力,从而加快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步伐。”
《对策》一出,舆论哗然。有人认为,教导的目标,是让每一个人都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与自然环境和谐一体。即使5年以后,所有西安市民都能认500个繁体汉字,会说900句英语,但思维方法、言行举止若仍无“国际化”可言,那么,“培养”出来的到底是什么素质,只怕就很难界定了。
也有专家认为,在强调市民素质提升的同时,当地政府对自身的义务担负却讳莫如深。如果只讲罚款,而不对市民素质提升进行全方位的领导;只强调建立国际化大都市的政绩目标,而不强调市民对整体计划的参与,会使市民对城市的发展建设产生不同程度的疏离感,难以真正认同并热情参与。一方面,目标和计划应当考虑到城市发展的现状,不能一味拔高、贪大求全。另一方面,目标和计划的确立,都应当考虑到市民的声音。
面对如此标准,许多西安市民则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压力。有市民盼望政府能有具体的相干领导:“在具体的实行细节上,需要相干部门进一步论证、斟酌,比如随地吐痰、乱丢垃圾、闯红灯罚款,谁来罚,罚款应用如何监督;市民去哪里学外语等。”
昆明公务员要学5门外语(延伸浏览)
2009年,云南省昆明市推行“三普”政策,请求该市公务员学习五门外语、普通话和盘算机。
据懂得,昆明规定从当年8月开端,用一年的时间,对全市50周岁以下的在职公职人员进行“三普”教导培训,到2010年底实现:全市公职人员在上班时间、各类会议、公务运动和公共场合自觉应用普通话,通过普通话程度等级测试;控制英语日常用语300句,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四国日常用语各100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