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素里知道他英勇善战,弓马娴熟,孔武有力,特别是能够与士卒同甘共苦,体恤百般,让人心生敬意。毫无疑问,李将军永远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将军。李将军的祖先乃是秦时名将,将门之后的他从小熏染在国士遗风下,卫国尽忠的幻想也随之在他小小的心灵中札根成长。有了巨大的幻想就要为之奋斗,因为他有资本,可是仅仅倚仗一已之力是不行的,必须得带兵作将领才会有成效。所以,只要有一点见识就会懂得到关心自己的属下使其为已尽忠冲锋就是为了自己的一世功业能够及早达成。在某种程度上,士卒军官就好像自己的家人亲属,家庭和睦才干同心协力。那么对于这样一个利益团体之外的人,李将军是怎么看待的呢?
李义山有诗曰:“日暮灞陵原上猎,李将军是旧将军”,就是那个呵斥罢职在家的旧将军的灞陵亭尉,在李将军起拜太守之后,竟被愤极而诛。从细微处可以窥测出一个人的人格缺点。李将军对自己的士卒抚如亲子,却对一个仅因在酒醉后无意间触犯他的人痛下杀手。
汉典属国公孙昆邪曾评价李将军说:“李广才干,天下无双,自负其能”,使气之人,自然可以横行天下,但不必定都会“自负其能”。处于封建地统治阶层的人,往往能上人而不能下人,一种贵族自尊仿佛要拒人于千里之外。李将军也不免有此鄙陋。当他效逝世沙场,九逝世一生之后,却被皇帝贬为庶人,他心中的气愤和不满可想而知。自负孤傲的性格本质使他不能再蒙受更多一点的贬损和打击。所以当亭尉不警惕触痛了将军心中的的稳曲,自尊所请求他暴发出来的狂野自然要清算到了他的头上了。自尊是一种强盛的力量,足以使脆弱者自立。但是当我们把自尊当作唯一的把握时,又往往是过犹不及的。自尊的应用当在自尊与他尊的基础之上。
当李将军年过花甲时,他进行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战斗。大将军乃是年轻的卫青。在进行战斗安排时,他对自尊的过高把持又一次体现出来,并最终导致了他的自刭。卫青在衡量了李将军的年岁和其部队的战斗特点后,决定让他单独出东道。可他却认为是年轻的看不起年老的,毅然自请为前部不果后才“愠怒而就部”。李将军一生七十余战,可基础上都是“小打小闹”,这次出东道和从前没有什么两样,他却违背将令说自己要打“大仗”,实际上是在跟卫青稍稍地闹个性格而已。谁料天不助人,部队因失却向导而迷路,耽误了军机。这个罪过是要杀头的,顺理成章地,李将军最后承担了全部义务,引刀自刎,用逝世亡为他的自尊埋了单。
在《史记》中还记录了一段对话,其中提到一件事是李将军曾诱降反叛的八百余羌人又随即在一日内将他们全部杀害。残杀投降的人无论在道义上还是在军事战略上都是不可取的,当初项羽坑杀了秦朝降卒二十余万,后来刘邦反叛的理由之一就是以此。每次想起这件事总要问自己,李将军这样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怎么会做出这种有违天理人道的事?也许是他的民族自尊吧。
对照李将军对“自己人”的无微关心和对不相干人的对辄刀斧,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国人自古就有的一种对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人的关爱和对与自己无关的外人的冷淡无情。这体现了一种将物化的价值、世俗的价值凌驾于人的生命之上的扭曲的价值观和生命观。这里所言议论的其实是在拾人牙慧。早在七十几年前就有人一针见血地给予批评了。巨大的民主主义战士陶行知先生说:“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站得起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