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成果元春看了宝玉写的所有诗,还认为这首也是他写的,就说只有这首《杏帘在望》写的好些,还把“浣葛山庄"的匾额改为了诗中所写的"稻香村"。这段描写的情节,倒颇像当年赵明诚和李清照的故事。说的是赵明诚有一次写了近五十首词,然后故意和李清照的那首《醉花阴》混在一起给他的好友陆德夫观赏,成果陆德夫看了就说,只有这首《醉花阴》写得最佳,以此证实了李清照才情的非凡。所以曹雪芹通过这样一个小小情节的描叙,故意领导我们从元春的嘴中得到了赞美此诗的话,从而也达到了赞美林黛玉咏絮之才的后果。这个故事就阐明了一个道理,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不过,从上面黛玉写的诗来看,好像没怎么感到特别有才。但在二十七回中,她所吟的那首《葬花词》却令人们为之一振,如傍晚中突然闪耀出了一颗耀眼的启明星。原作如下: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傍晚,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逝世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逝世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可谓字字珠玑,句句血泪。表面写的诗春残花落的不幸,本质是黛玉借写花而倾诉出了自己身世遭遇的悲凉。开篇就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将是一副怎样伤感而令人心碎的画面啊?春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以前我还真是不懂得这一句,心里总想明明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的,曹雪芹为什么偏偏要说三百六十天呢?现在想起来为自己当时的幼稚而感到好笑。一年才三百六十五天,其中就有三百六十天是风刀霜剑的日子,只有大概五天的日子还算凑合,这难道还不够惨吗?如果说晏殊当年的那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类似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是惜春之作,曾令多少人伤怀感叹。那么黛玉的“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逝世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一句又不知又会令多少人读来为之泪尽肠断啊!可以确定的说,正是这首《葬花词》的吟诵,为我们心中奠定了黛玉咏絮之才的地位。
到三十四回中,宝玉想知道黛玉此时在干什么,自己不便去,于是叫晴雯假装去送黛玉两个手帕,实际上是打探一下黛玉的消息。黛玉收到手帕后,于是掌灯挥毫便在手帕上写下了三首诗: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含混,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三首小诗,都是与眼泪有关,我们似乎能懂得为黛玉是用眼泪滴成的诗句。既然说到了这里,我也先此刻提出我的一个观点。我们都知道,曹雪芹是很擅长,也是非常爱好在小说中借用一些诗句或者一些话,来为一些人他们后来的命运所暗示隐喻的。三十七回中,众人起诗社。黛玉被探春赠了个“潇湘妃子”的雅号,大家听了,都拍手叫妙,黛玉听了也低了头方不言语,这阐明她默认了。最初宝玉把黛玉比作是西施,赠了她以“颦颦”二字。还有后来黛玉一连写了五首诗,分辨吟咏的是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我们想想,西施和潇湘之神,还有虞姬、明妃、都是皇帝的妃子或者是特别有身份人的爱妾,而曹雪芹总是隐模糊约地把黛玉和这些多愁善感且身份特别的女子牵扯在一起,这其中必定有什么机密的。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勇敢地去推测一下?曹雪芹自喻是书中的宝玉,那林黛玉的原型呢?曹公心中恋恋不舍而深爱着的女人,会不会就是皇帝身边的一个妃子呢?我想观点是要有人提出来的,也是需要有人去考证的。而我对考证的事就不说了,我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也没有那个程度。这只是我个人心中的一个疑问,一个想法,仅作参考而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