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幻境警句
曹雪芹一直都把宝钗和黛玉相提并论的,无论宝钗的美丽和文采,她都不在黛玉之下的。当黛玉初露才干之时,宝钗也写了一首诗,元春看了便评为“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这已经把宝钗和黛玉的才干归纳在同一程度线上了。再后来,在结海棠诗社的时候,宝钗的诗和黛玉的诗作又被李纨所评价“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如此看来,李纨也把宝钗和黛玉的才干平分秋色了。没想到探春却心直口快说“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而宝玉听了,便担心黛玉没面子,也怕她赌气,于是赶紧说道“只是蘅潇二首还要考虑。”这样,很奇妙地替黛玉打了个圆场,让她下了一个台阶。你看,是谁说宝玉蠢呢?我看他一点也不傻的,只是有时候爱好装疯卖傻罢了。
关于黛玉和宝钗,曹雪芹总是有意或者无意的爱好把她们两个相提并论。对于宝钗的描写,曹雪芹写道“年岁虽大不多,然品德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动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这样的描叙,分明是说宝钗胜过了黛玉。《红楼梦》既是一本小说,也是一条世界上最大的谜语。书中太多人物和事情都令人费解,也许真正的答案只有曹雪芹本人知道。就像他在书中写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可谓虚虚实实难分,真真假假难辨。幻境警句表明是暗示着宝玉,其实是曹雪芹留给着我们后人的一些警世之言。
小说第五回中,宝玉在秦可卿的房中睡着了,而且做了一场似假疑真,困惑不解的的梦。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翻看了所谓的“薄命司”里“十二钗正册”图,第一副就是“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首判词很明显提及了小说中两位最重要的女人,那就是薛宝钗和林黛玉。
“停机德”指的是宝钗,典故来自《后汉书·烈女传·乐羊子妻》“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曹雪芹把宝钗比作是乐羊子妻,喻其操行高洁,暗示她日后是一个典范的贤妻良母。“咏絮才”这句当然指的是黛玉。“玉带林中挂”,很惊奇,我们把“玉带林”三字倒过来念就是“林黛玉”的名字了,由此可见曹大才子当年可谓是何等居心良苦啊!“林中挂”,如果这真是向我们预示了黛玉逝世亡情况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想象为后来黛玉是上吊身亡的。这显然是一个令人无法接收的推断,我也不知曹雪芹是否真的有这个暗示,因此不敢妄断,故暂且就一笔带过吧。“雪里埋”,这也是昭示着宝钗今后身亡大雪地里的情况。总之“薄命司”里的十二钗的命运,还是应了那一句古话——红颜薄命。我们都知道,这所谓的太虚幻境里的判词,本质上还是曹雪芹写的,他之所以在小说的前期写下十二钗的判词,那就是为他日后这些女主人公的命运埋下了伏笔。这些判词相当要害的,也是断定后来高鹗后续四十回中,毕竟有没有按曹雪芹的原意来创作最好的字证了。
我们再来看太虚幻境里的《红楼梦》十二支歌曲。头一首《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怀金悼玉”我懂得为宝玉感怀宝钗,而又深深悼念黛玉。这还是我所同意的宝钗也许逝世在风雪之中,黛玉或许在曾经葬花处上吊之说。
接着是《毕生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