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的英文片名为《After Shock》,这与其中文片名并不匹配,但更合适这部电影所讲的故事—它翻译过来便是原著名《余震》。有国内媒体评论:“不管是灾害片也好,心灵史诗也罢,回避了最基础的历史要素,都不能不说是‘标题党’。实际上,揭开这部电影片名上所带有的神圣的道德光环,他把一个几十万人罹难的事件变成一个家庭的情感故事来讲解,也就同时把这场灾害洗净漂白,变成了酒足饭饱之后轻飘飘地谈论人生无常的话题。”
植入广告冲淡地震悲情
冯小刚曾以浑不吝的姿势拍摄过《大腕》,故事本身就是肆无忌惮地拉广告。他也曾对媒体说,自己在“年轻时”对请求过多广告镜头的投资人摔过杯子。他还曾慎重其事地因为《非诚勿扰》中植入广告太多向观众道歉。但冯小刚依旧没能在《唐山大地震》上逃离资本和广告带来的负面影响。
植入广告依旧成为被部分影评人和观众炮轰的重点,“《唐山大地震》植入广告一亿元”的消息呈现后,责备冯小刚发“灾害财”的网友也出现出来。仔细观察,《唐山大地震》中植入广告的痕迹的确存在,从飞利浦电话到Kappa服饰,从剑南春酒到宝马车,从工商银行到中国人寿,它们都不止一次地呈现在元妮和她龙凤胎的震后生活当中,这些植入广告有的处理还算合理,有的则是显得很生硬:儿子方达事业有成后开了一家旅行社,有员工过来问给游客们买什么保险,方达毫不迟疑地说:“就买中国人寿吧,踏实!”这一幕让不少观众笑场。冯小刚给的回应是:中国人寿是华谊兄弟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你们还能想出更好的植入方法吗?”
有评论者说:“植入广告对于电影来说只是一副“春药”,中国电影如果长期服用这“春药”,生命是会耗费殆尽的。”
一次次被“植入广告”问题弄得不厌其烦的冯小刚,在北京给出自己的说法:“中国电影的产业链特别单薄。一部电影在好莱坞有十多种渠道,票房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在中国,除了票房,我们仅有的就是植入广告”,“这事儿作为中国电影产业链里仅有的一环,会一直存在。当然,你联合得好不好这点很重要,对导演的功力也是个考验。”
而据新华社报道,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在接收采访时则说,当前一些电影投资方、制片方因担心影片遭到盗版而减少利润,纷纷将电影产业链中处于后期的发行开发移至前端的制片环节,通过增加贴片和植入广告以确保赢利。因此,打击盗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道路。
《唐山大地震》的投资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呢?2008年,在国家广电总局的建议下,底本盼望承担所有制作费用来保证《唐山大地震》主流意识的唐山市政府,最终选择和制片公司合作。最初的投资共同体由唐山市政府、华谊兄弟和中影团体组成,并分辨盘踞50%、45%和5%的股份。唐山市政府付出“有偿援助”费6000万,并给剧组在唐山拍摄的种种方便。
唐山市政府“有偿援助”的这6000万元,又分为15%和85%两个部分,其中85%的资金是无偿的,但如果赢利,则按50%的比例与华谊兄弟分配利润。这已大大下降了制片方的风险。2009年,华谊又将自己的45%即5400万元投资部分转卖给了浙江影视团体、英皇影业和寰亚公司。其中浙江影视团体出资1200万元,英皇影业出资600万元。再次分摊了华谊兄弟的投资风险。再减去前期商讨好的众多植入广告收入,华谊出品的《唐山大地震》风险到底几何?
无论是剑南春还是中国人寿,都只是《唐山大地震》中的小广告商,最大的广告植入是两张城市名片:一个唐山,一个苏州。前者打“广告”是启动《唐山大地震》拍摄的重要动力,唐山市政府方面曾如此描写自己的目标:“在国内至少要有50%以上知晓率,在国际上也要进入大型影展和电影节。”后者则通过浙江影视团体搭了一趟性价比超高的顺风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