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以唐山大地震为起源的故事,一对在唐山大地震中幸存的双胞胎,最后都选择去了杭州,而在原著小说中并不是这样。尽管华谊方面宣称为了方便安排放映场次,最后的成片剪去了半小时,但仔细的杭州记者发明,冯小刚在杭州取的景一个都没有拉下,从浙大之江校区到杭州火车东站、从著名景点杨公堤、保俶塔、永福寺到楼盘九溪玫瑰园。
从成片中删去的大多数是铺垫情感和讲述细节的部分,例如龙凤胎姐弟在现实中的数次擦肩,而这和投资方的意愿相比,显然是需要被放弃的一方。
一部以《唐山大地震》为题,先期投资已有大部分保障的电影,依旧有如此多大大小小或隐或现的广告,有些观众对此难以接收。但对于已经上市的华谊兄弟而言,追逐利润最大化而不是艺术最大化显然是顺理成章的。影评人谭飞对时代周报记者说:“这毕竟是一个商业片,商业片就是要赚钱,这是无可厚非的。在我看来,除了那个方达说的中国人寿外,其他的处理都还是比较合理的。”就是这个方达,时而骑着有着醒目字样的三轮车经过杭州景点,时而在旅行社为中国人寿代言,时而开着宝马驶入观众眼帘,时而穿着Kappa过市。伴随被训练的分外敏感的中国观众的一次次暗笑,电影底本的悲情也被冲淡不少。
欠缺勇气和深度
在接收美国《时代》周刊访问的时候,影评人谭飞这样褒奖冯小刚导演:“(冯小刚导演)是极其成功的导演,他有描写不同性格和情境的禀赋,能吸引以百万计的中国的普罗大众。” “从这部电影开端,你可以看到,冯导已经从一位风行导演转向一位具有国民意识的导演,具有更多的社会义务感,和更高的道德标准。”
谭飞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以前的冯小刚的电影更多是从市井生活中找个段子出来逗你乐,从《集结号》到《唐山大地震》,他的眼光开端关注公共事件了,无论它是战斗还是天灾。”在谭飞看来,冯导的分量有了,视野也有了。他特别提到冯小刚在微博中发文致敬韩寒,表达其对《独唱团》中的韩寒小说《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的赞誉:“做到他这个地位,还能够这样在微博中说话,其实很需要勇气。譬如他自嘲自己的白癫风。”
“我给《唐山大地震》打80分。虽然是苛求,但我下一篇文章还是要提出盼望,盼望冯导能够在今后的影片中转达更多的声音。” 谭飞对时代周报记者这样说。在他博文中,他提出一些《唐山大地震》的不足之处:“诸如:1. 线索删减有问题;2. 中间略显电视剧化;3. 不够尖锐,少了对体制的描写;4. 在现有语境的制约下,勇气少了些等等。”他说:“某些制度性苦难在现有语境下难以刻画,非制度性苦难里,中国人的隐忍、委曲、大爱、宽宥,在这个极致标本身上,得到熠熠放光再现。”他认为:“在隐喻、暗示方面做得最牛的公映华语片是《霸王别姬》,解放军整齐划一对程蝶衣鼓掌一幕其实是奇妙昭示,颇有深意;此外,贾樟柯《三峡好人》里如神舟飞船飞走的移民纪念碑亦是出色隐喻。”关于这一层面的内容,谭飞说在《唐山大地震》中没有看到。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在评论文章《<唐山大地震>:灾害叙事下的泡沫情感》中则这样批评:“一方面,这部电影去除了中国影像文化中灾害叙事的泛政治化色彩;另一方面,这部电影又无形中用一种符号化的、甚至可以说是泡沫化的情感遮蔽了一部电影应当有的那种义务感。就前者而言,冯小刚让人们耳目一新,终于可以用自己的心灵来体验中国的大型天灾;但就后者而言,冯小刚则奇妙地绕过了地震天灾的社会化内涵,使之成为可以赚取眼泪的“情感事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