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催泪弹”也好,“伪灾害大片”也罢,“电视剧电影”也成,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绝对是2010年最大的电影赢家。7月23日,出品方华谊兄弟发布,《唐山大地震》首映当天创下中国影史首日票房新纪录,达到3620万国民币,比《阿凡达》在国内的首日票房3600万还多了20万。首映三日,《唐山大地震》的票房过亿。截至记者发稿,这部以1976年大人类的一场大灾害命名的电影,在中国国内仅放映一周,票房已经接近2亿,还不包含IMAX银幕的票房收入—这是冯小刚和全部中国电影的票房新纪录,也离他“豪言”的5亿票房越来越近了。
特效场面打头,情感戏殿后
2007年上任的唐山市委书记赵勇,是《唐山大地震》的最初策划者。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城市需要一张新名片,30年前的那场举世震惊的灾害成了最能抓人心肺的切入点。2008年,唐山方面找到了国家广电总局和电影局,在后者的极力推荐和“主旋律电影”《集结号》成功的双重推动下,底本打算邀请张艺谋、陈凯歌的唐山人将眼光投向了冯小刚。在广电总局供给的三个档次中,他们最终决定制作一部“投资1.2亿,参照影片《夜宴》拍摄水准”的《唐山大地震》。
冯小刚说:“我愿意为城市做名片,但要用我的标准。”他想到了之前偶然间看到的旅加华裔作家张翎的小说《余震》,讲述的是一对母女在唐山大地震后三十多年心灵修复的坎坷过程。唐山方面随后批准这样一个故事底本,虽然电影最终描写的只是唐山大地震中不计其数受害家庭中的一个,但《唐山大地震》这个带有城市印记和民族记忆的片名不许更改。
从一开端,《唐山大地震》的道路和命运已大致决定。对于冯小刚而言,这是一个命题作文,但决没有一个命题作文那么简略。除了要履行最大投资方唐山市政府关于“主旋律”的指令,还需要对自己的老错误华谊兄弟的巨额投资负责,而更大的问题是,如何让观众爱好这部电影?
在最终交出的答卷中,冯小刚选择了以特效场面打头。成群的蜻蜓仓促飞过,没有预感的人们怀疑地看着。之后,冯小刚用4分钟来描写当年23秒的天崩地裂,这几乎耗费了《唐山大地震》近一半的投资。一位叫做“元妮”的唐山母亲在丈夫被砸逝世后又面临着残暴的决定:救儿子就不能救女儿,救女儿,儿子就无生存盼望,母亲最终选择了儿子。在这之后将近130分钟的影片中,母亲、儿子、女儿三人的生活逐步地展开,他们之间或有交集,或保持着平衡,在大多数时间内看上去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小事情,但在这对32年没有相见的母女身上,随时能够看见当年的决定留下的刻骨伤痕—这无法不让人联想到曾让梅丽尔.斯特里普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著名影片《苏菲的决定》。
在张翎的《余震》中,女儿显然是更重要的描写对象。在当年亲耳听到母亲说“救弟弟”之后,女儿便关闭了自己感受世界的耳朵,人生波折不断。但在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中,女儿方登的戏份被大大削弱,底本对方登有着骚扰和侵犯的养父和因此敌视方登的养母,都变成充满慈爱的人物,其余的坎坷人生也缩减为几个片断,数次故意错过与家人会晤机会的戏份也大大缩水。
徐帆扮演的母亲元妮成为《唐山大地震》中毋庸置疑的第一主角,戏份重要缭绕着她展开,在角色遭遇人生大喜和大悲的时刻,徐帆表现出强盛的爆发力,元妮在震后貌似平庸的32年生活,在冯小刚的眼中则格外具有意味,他为此花去大批笔墨。或许是《唐山大地震》这个名字给出的“误导”,或许是前期宣传时大肆炒作“灾害片”,这些平庸生活被映衬得有些琐碎。独立评论人木卫二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并不需要多么专业的眼光去看,《唐山大地震》其实更像一部电视剧。”表现技巧的贫乏、情节的拖拉、线索缺乏交集、段落之间缺乏接洽都受到一些影评人的批评。而不少认为将看到国产版《后天》、《2012》的观众,也发觉冯导端上的大餐,与自己的期望有着不小的差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