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春夏季中国报纸十大风行语近日颁布。综合类十大风行语是:地震、上海世博会、低碳、房价调控、南非世界杯、维和警察、债务危机、校园安全、十二五计划、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另外,非诚勿扰、局长日记等热门事件也都上了分榜热词。这是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平面媒体分中心、中国消息技巧工作者联合会等单位第16次联合发布中国报纸风行语。(《京华时报》7月27日)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2010年又过去一大半了。不可否定,“十大风行语”的颁布,正好可以提纲挈领、以点带面地帮我们好好梳理一下刚刚过去的这几个月。这里面,有悲,比如玉树地震、校园安全事件频发;有喜,比如上海世博会;有挂念,比如房价调控;有猖狂,比如南非世界杯。客观地说,这十大风行语,都是上半年与大众息息相干的社会生活大事的一些精华和“浓缩”,或是世俗生活的一些主流现象。
然而,这“十大风行语”能否真正客观、全面、真实地反应民意记录变迁,还有必要考虑。可以看到,这“十大风行语”的“主旋律”意味更浓一些,反应的更多是关乎宏观的命题和宗旨,是时代的“脉搏”,而来自草根的声音,来自民生体内的“心跳”,却稍显微弱。在坊间,一些“风行语”远比评选出的这“十大风行语”更有人缘,也更能反应主流民意,反应社会变迁细微而不可疏忽或者难以忘记的“点点滴滴”。
比如“N连跳”,富士康员工的跳楼事件至今都很难让人懂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作为一个大众,广泛关注的社会事件,那些鲜活生命的逝去,不能是一个无解命题,也不该这么快就让我们遗忘;比如“张悟本”,这种现象,难道真的就是一个“非法行医 ”所能一言蔽之的吗?在这全民造神运动的背后,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大背景之下,张悟本的绿豆、茄子论又逢迎了怎样的社会心理?对于这种心理,我们又该如何对症下药?比如“地沟油”,据估计,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300万吨。你吃10顿饭,可能有1顿碰上的就是地沟油。比如“天上人间 ”,各地的扫黄运动,除了“游街示众”,又产生了多少的实际意义呢?
不可否定,诸如“N连跳”、“张悟本”、“地沟油”、“重庆打黑”等“风行语”的“分量”,远没有地震、世博、房价调控、债务危机、校园安全、十二五计划、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等“十大风行语”厚重、宏观,但是这些词语,却更多能够体现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利益,与老百姓的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更紧贴,有着更多的民意基础,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十大风行语”更能高度概括百姓关注焦点,更能真实地记录社会变迁。
因此,风行语:仅有十大还不够。“十大风行语”固然有它的价值所在,但其注定也只能是一个向度与侧面,有其价值局限和缺憾。而如何补充这一局限与缺憾,如何让每年度的“十大风行语”能有更多的可以体现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话语,能有着更多的民意基础和民意共振,能更加贴近和关注民生,成为一幅更真实更有血有肉的历史画卷,值得评选者们沉思。石敬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