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的战场上,战略伙伴与利益同盟能互惠共赢,因而人们都趋之若鹜;而“同质化竞争”则非常残暴,所以人们一般都会千方百计对其退避三舍。值得注意的是,在尽可能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前提下,首先要对是否“同质化”做具体分析,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把“非同质”误认为“同质”,也不要把“同质”混同为“非同质”。
举一个小的例子:照相与摄影、摄像初看起来应当是“同质”吧,可电影、电视的先后发明与迅猛发展,对照相产生冲击了吗?几乎没有,照相业在今天依然是活力葳蕤、蓬蓬勃勃。
奥秘在哪里呢?
照相是静态摄影,电影、电视属于动态成像;照相是以静写动,把瞬间变为永恒,而电影、电视是以动“制”动,原底本本将运动场景与动态过程真实再现;照片可以随身携带,方便随时随地观赏,而电影与电视一般需要有固定场合、电源、设备等观看条件。三者在多处表现出了明显差别。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照相术,后来又分辨派生出了电影与电视。它们虽同出一源,类似多多,实际上早已分道扬镳,各奔东西。换句话说,在这三个同门兄弟中,照相与两个弟弟貌似“同质”,但其内涵属性、作用方法及作用后果却泾渭分明、大不雷同。而还是在这一范畴,电视的呈现把电影搞得十分为难,数码相机的呈现把胶片相机弄得节节让步,把“宝丽来”一步成像技巧逼得灰飞烟灭,以及照相技巧把西洋写真油画冲击得改弦更张,才是“同质化竞争”的真实案例。
与此类似,电视的广泛普及令广播乖乖地让出了曾经无比显赫的地位,对于报纸却触动不大、奈何不多。同属媒体的它们,“同质”与“非同质”的关系竟有天壤之别。眼下,号称第四媒体的网络及第五媒体的手机与报纸、广播、电视三个先辈正在一边交叉融合,一边暗中角力。发展下去,五虎大将是“中原逐鹿”还是“和平共处”,是皆大欢乐还是优越劣汰,是“同质”还是“非同质”,尤其是电视与网络视频的未来格式如何定位,尚须时间与实践来答复。
通信方面,随着移动技巧的日益成熟与普及,固定电话业务频频受到冲击,市场份额日渐萎缩,曾经的“贵族”早已风光不再。作为现代通信业的鼻祖之一,有线固话的专长不外乎:1、保密性强;2、话质高;3、无电磁辐射;4、供电方便等。但与无线比,不可以随身带、随便打的劣势也显而易见。如果不能正确地定位自己的优势,殚精竭虑扬长避短,找不到实现“差别化生存”的前途所在,固话的经营局面必将越来越艰巨。
如今,管理兴“精致”,市场倡“细分”。搞明白“同”与“不同”的细微差别,也应当算是其中要义之一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