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的神勇无敌之五虎上将身份,重要形成于明朝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但从被历史学界广泛认为是正史的《三国志》里却无这方面的记录,《三国志》对赵云的描写,可以用几个词汇来概括,一是机灵,二是忠义,三是英勇,并无一句提及赵云是武将身份的话。成都武侯祠建于唐以前,由朝廷出资,是严正的政治行动,初与祭祀刘备的昭烈庙相邻,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的格式。也就是说,成都武侯祠把赵云归类于文臣,是在《三国演义》未成书之前,其根据来自于正史《三国志》,应当是可信的。
赵云出道之初追随公孙瓒,除结识刘备外,几乎毫无突出的表现。初平二年,赵云受常山郡国民推荐,带领本郡义勇投奔公孙瓒,有人会产生疑问:若赵云不是武将,常山郡国民怎么会推荐他?这不奇怪,因为汉朝有举孝廉的成例,是不是武将倒在其次。从赵云与公孙瓒的对话里也可瞧出端倪,公孙瓒问赵云咋不去投奔袁绍,赵云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鄙州经过商讨讨论,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这个大道理非常堂而皇之,一般武夫是难以说出的,可见赵云受过良好的文化教导。
刘备对赵云的认识和爱好过程,是从赵云的谈吐和仪容开端的,而不是惊奇于赵云的勇武。公孙瓒派刘备前去帮助田楷抵抗袁绍的时候,赵云随刘备出征,为刘备掌管骑兵,相当于“掌书记”的职位,这个职位在三国历史上,多为文人充当。在赵炎看来,三国时代是个特别的时代,在那样的动荡年代,一切都以武备为第一要务,文人随军督军是常事,文人充当武职一点也不奇怪,比如,诸葛亮和庞统都是文臣,却做了军师中郎将,东吴的陆逊是个典范的书生,却能都督兵马,这样的例子很多。赵云后来一直在刘备军中任职,先后做过牙门将军、偏将军领桂阳太守、留营司马、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镇东将军、镇军将军等武职,并不能阐明赵云必定就是武将身份。
现在人认为赵云是武将的理由,大多集中在赵云曾两次救阿斗、生擒过夏侯兰、定军山之战挫败曹军等等,据赵炎分析,这些理由都有值得商议的处所。长坂坡救阿斗,《三国志》并未作详细介绍,只说赵云发明阿斗和甘夫人等走失,即掉转马头去寻找,被人猜忌是去投奔曹操了,刘备不信,过了不久,赵云抱着阿斗,保护着甘夫人,回到了营中。第二次救阿斗,是在孙权听说刘备西征益州之后,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孙夫人回去,并叫她带阿斗一起归吴,赵云与张飞带兵在长江截住东吴船队,并成功夺回阿斗。前者纯属寻找,与武将身份无关;后者是与张飞在一起,很难说赵云施展了多大作用。至于生擒夏侯兰,就更值得斟酌了,夏侯兰其实是位法律工作者,并非真正的武将,或许赵云比他英勇,他就做了俘虏了。在定军山挫败曹军,赵云更多的时候是施展智多星的角色,黄忠去抢曹军粮草,赵云没有去,后见黄忠没回,赵云这才率兵营救,打不过只好突围,顺带着救出张著,回到沔阳大营里,面对曹军的四面合围,赵云令蜀军偃旗息鼓,曹军猜忌赵云设有伏兵,便退走,赵云伺机令军士以弩箭射曹军,曹军惊恐,自相蹂践,坠入汉水中淹逝世者甚多。
从刘备对赵云的应用来看,也可发明,赵云的真正才干是智囊和管家而已。赵云穷其所能不曾斩一名大将、拔一处要塞、破一次大敌;毕其一身不曾领重任而为先锋或统帅、镇关隘而独当一面、加高官而成封疆大吏。许多人都说刘备是瞎了眼,竟然不重用赵云,其实不然,历史上的刘备识人、知人、用人的本事远胜诸葛亮,远胜蜀汉阵营中的任何人。即便不能与曹操比肩,也相去不远,否则他无法由穷寇至霸主。政治家可以不知兵不通治,却不能不知人善任。一生在人才方面慧眼如炬的刘备决无可能对常年追随的赵云看走了眼,不重用的理由只有一条:赵云不是武将,胆气有余,力量不足,做做管理工作足矣。刘备不假重兵于云手,常留在身边,正是要其扬长避短,既能处变不惊、有条不紊地看护自己、家人及群臣的安全,还能用其远见卓识的大局思维得到颇有价值的进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