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弟子规》样样照办不可能
百家讲坛主讲人钱文忠继去年主讲了蒙学教材《三字经》之后,前不久再次主讲了蒙学教材《弟子规》,并创下了收视率新高。近日,《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媒领会晤会举办,该书由北京时代华语公司策划,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就《弟子规》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当代的差别,企业提倡员工学习《弟子规》的功利性利用等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钱文忠。
《弟子规》与现代社会没有冲突
新京报:你讲的《三字经》《弟子规》都属于蒙学的范畴,它所对应的是古代独裁制度之下的宗法社会和秩序安排,而我们现在正在走向法治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蒙学与现代观念是否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
钱文忠:我感到没有冲突。法治社会的前提是国民社会,只有有国民的处所才干讲法治。《弟子规》真正的妙和中国传统的妙在哪里?就是因为它是往外推的。我孝敬父母,我推出去,我应当对我爷爷奶奶孝顺。我对我的叔叔、伯伯也应当好一点。悌道,本来是对同胞兄弟的,但是要把它扩大到叔伯兄弟,同族兄弟。如果这样推的话,孩子的爱心是可以扩大出去的。
新京报:但是,从《弟子规》的具体内容来说,有些说法不符合现代观念。比如“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但现代社会承认人本身是自私的,对于孩子的这点“私心”,我们应当能够懂得。
钱文忠:我的见解和你完整一样,我讲的时候就照这么讲的。比如,孩子私藏一个小日记本,在上面记点什么东西,你也去看?孩子发条小短信,你也去看?这就不实用了。有的情窦初开的孩子藏一个小女孩递的纸条,那你就不要去管了。
新京报:就《弟子规》总体内容而言,一直是在强调弟子要守规矩,从性质来看,弟子只有义务和任务,没有权利,这一点跟现代观念来说还是有冲突。
钱文忠:《弟子规》里面也讲过父母会有错的,但是孩子要和颜悦色的指出,讲弟子的权利确实很少。但是,我们要换一个角度,不能用凝固的观点看。比如我们现在看《弟子规》里面讲弟子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但是你别忘了,请求他的父母也是受过《弟子规》的熏陶,一代一代就这么过来的。我守到18岁,我做爹了,我可以请求我儿子守。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呈现了断裂,有几代人是不守这个规矩的,凭什么我现在请求你守规矩?这个链条断了。“五四”运动以后遗留下来最麻烦的问题,就是请求孩子守规矩的理由不充分了。
新京报:如果学生、孩子从小特别守规矩,是否会束缚他们的发明力,影响他们的个性发育?
钱文忠:钱学森先生、钱钟书先生从小就守规矩,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季羡林先生,张岱年先生等人都在。但是,这几位老先生上课都不怎么样。为什么?都是结巴。除了季先生。张岱年先生几乎讲不了课,冯先生是大结巴。我们现在好像感到,老一辈风流倜傥。那是不开口风流倜傥,小时候背不出来书要挨打的。
我要阐明的是,规矩不会影响发明力,这两者之间没有必定的接洽。爱因斯坦在日尔曼的犹太人家里长大,怎么可能没有规矩?恰恰是从小没有规矩,长大以后有发明力的,恐怕比例倒还不必定大。问题是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长大都能有发明力,绝大部分人长大以后应当是社会的好国民,应当是子女的好父母,应当是父母的好子女,应当是部下的好领导,应当是领导的好部下,不可能人人都拿诺贝尔奖,如果大家都像钱钟书这样,这世界还了得!
《弟子规》的精力不是压抑儿童
新京报:那你自己小时候是不是守很多规矩?
钱文忠:我感到多点规矩只有利益没有坏处。我小时候跟我祖母长大,我祖母非常宠我,因为我父亲是独子,我又是长孙,我前面有一个哥哥,“文革”当中生病很小就夭折了。但是老太太从小对我讲规矩的时候很严格,包含写毛笔字怎么握笔,看书怎么端书,她都要说你。我今天也不聪慧,也经常犯错,但是也不笨。我感到规矩和人的发明力没有什么关系。我们现在想必定要给孩子很多自由,让学音乐的孩子要成为贝多芬。这些是好的,但是这些也跟规矩没有关系。问题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孩子最多是社会的一流人才,不大可能是天才。天才很大程度上跟培养不培养也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是天才的话,你给他上不上规矩他都是天才。我们还是应当从一个比较主体的范畴来考虑这个问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