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鄂州有一座始建于东晋时代的古庙,历经风雨走到今天,在城市建设中走到了要被拆迁的命运。
古庙要被拆迁,附近的老人从情感上难以接收。他们认为古庙不仅承载了一代代人的记忆,更是让人敬畏的符号。他们联合起来,守庙、“上书”、学习文物保护法。老人们盼望能够抢救这个古建筑的命运。
张引娣噌一下站起来。
“我要保庙!保古迹!”
会场里一片安静。接下来,是严桂兰。她几乎以同样的姿势站起来。
“保庙!保古迹”。
下一个,依然如此。
今年6月23日,鄂州城隍庙保护的讨论会,在十几个白发老人重复的一句话中结束了。
近一个月后,7月20日,张引娣回想起当时情景,依然有些激动。
她说,说完那句话,她突然感到轻松了。
这庙,应当是保住了。
两个多月的辛苦,几年的保护,完满了。
古庙
城隍庙承载历史与情感
鄂州市的城隍庙现在位于一片瓦砾之中。
这座1984年时就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城隍庙,本有三重,第一重是万年台,第二重中殿,第三重后殿。
目前,万年台和中殿的遗迹,只能在瓦砾中寻找。后殿坐北朝南,依然能看出宏伟的气势。
“一个城市只有一个城隍庙。”63岁的严桂兰站在后殿门口说。她仍记得小时候跑进庙里玩的情况,空荡荡的,让人有敬畏之感。
鄂州城隍庙位于鄂州西大门,闹市之中,历史波折。
材料记录,城隍庙原为鄂州最早的儒学所在地,由东晋征西将军庾亮创办。明洪武三年,知县孟吉在此基础上改建城隍庙。经历明清两朝,多次损坏。咸丰二年被烧毁,光绪三年及四年,在毁址上重建。
研究鄂州历史的专家萧开发说,民国以来,城隍庙驻扎过贺龙的国民革命军,曾为鄂州县中心小学校址、日军、国民党部队、解放军均曾将其作为驻地。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为政府、博物馆、文化馆所在地。
再后来,文化馆搬走了。城隍庙归入鄂州市锻压机床厂。
张引娣是机床厂职工。城隍庙的后殿曾是她做工的厂房。一群女工在做完活后,常在庙里乘凉,“凉丝丝的。”
“我们厂里的人和城隍庙情感很深。”张引娣说,也因为这样,站出来保护城隍庙的,多数是机床厂的老职工。
城隍庙的万年台和中殿是在机床厂时代倒掉的。仅存的后殿,经历了厂房、仓库,也已破败不堪。
“一下雨,里面就能划船。”刘树林和张引娣夫妇牵头,从1980年开端修护。
没有钱,几个人挨家挨户去“化缘”。张引娣说,家家户户最少都会给几块。
修庙的时候,刘树林就睡在庙里,睡了有两三年。
庙几乎在废墟里,几十个老人用手把土和砖扒得整齐一点,踩出一条路来。
到2005年,庙里重新修了塑像。募捐了一些钱,作为庙的维修费。
80岁的谈宝珍常常会来庙里,她说这是她的寄托。
她说,城隍老爷,见官大三级,保一方平安。有这个城隍庙她感到住的踏实。在张引娣看来,这个城隍庙有灵气、有历史、拆不得。
保庙
听到发掘机声音就怕
对于拆庙的胆怯,由来已久。
到了2010年,张引娣才发明拆庙即将成为现实。
她和其他老人经常看到有人在庙的附近,“圈圈点点”。不断有开发商的人告诉他们,庙要拆了。
1998年,锻压机床厂改制为公司,城隍庙的归属问题,摆到了桌面上。
鄂州市文体局局长周岫说,1998年时,鄂州市政府有一个纪要。纪要断定城隍庙拆迁后异地重建,公司拿出20万元的拆迁复建费给博物馆。2001年公司和博物馆签订了协议。
因种种原因,当时庙并未拆除,后来锻压机床厂改制的公司,将地卖给了新的开发商。2009年,拆庙的事情又重新提上日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