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学练鹤翔庄气功已有年余,但长进不大。每当开端练功【五节动功】私心杂念便纷至沓来,愿意想的事或不愿想的事,总在脑海中此起彼伏,常常练功走神,不得要领。窃苦思良久,所以者何,功德修养差矣。
佛家为了修心养性,每日早晚课诵,念经,礼佛,打坐,旨在坚定信心,将佛教的“德”强化成一种生活模式,即所谓修行。如果单单只在做功课时才叫修行,那是远远不够的。当年释迦牟尼成佛以来,弟子数千,但佛陀他老人家却并不高高在上,坐受弟子,信众供养,却是每日“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趺坐而坐。”【语出《金刚经》】这就是当年佛教宗师的生活,练功,传道的真实写照。佛陀尚且如此重视德行的修养,况凡夫耶?
释迦牟尼佛本来本是一王子,毅然放下一切名利,成为一个乞食修行人。良好的德行修养,就要放下一切名利,彻底超出自我,那样才没有烦恼,才干入静修练,即所谓“无所住而行布施”,意思就是给人以利益,或广作善事却不怀着某种目标,以求回报,或常常挂在嘴边心头,那样你的心灵就不得安静。
赵老师在“功德篇”中教导我们要无私无欲,就是让我们不要事事“我”字当头,琐屑较量个人得失,凡事总放不下,想不开,总感到某事自己吃了亏,某人对不起自己,这样的话,私心杂念无时不困扰着你,心里一刻不得安定安静,一练功便杂念丛生,即使肢体在动,心念却在其他事情上去了,又怎能做到“天人合一”呢?心不静则真气难以运行,练功自然长进不大。
赵老师教导我们为人要仁慈,事事,时时建立正念,这于练功者尤其重要,一个仁慈的人即是“仁者”,孔子说,“仁者不惧”,一个人心坎坦然,有一种仁义的胸怀,你就不会忧伤,胆怯和担心,不会纠缠于个人得失,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练功自然会慢慢入静。这种个人的得失表现在练功收获上,叫执着。当你练功小有收获便一味寻求长功也会捣乱你的心神,所以坦然平常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你若能善待世间的一切事物,时时建立良好的信心,便感到世界上的一切人和事都是美好的,生活是那么的幸福和甜蜜,世间充满了爱,没有人对不起你,天下人都是你的朋友,没有怨敌,没有疾病,没有苦楚,你成天沉浸在幸福和快活之中,其乐融融,以乐忘忧,那里还有烦恼,练功自然入静有成。
但是,这只是老师从理论上给我们指明了心路过程的方向,接下来全靠自己心坎的艰难修炼才行。要真正做到上述的良好道德的修养并不那么容易,因为一个人的私心杂念与生俱来,要做到心坎安静,无欲无为,那得要下一番决心和工夫,几十年如一日苦心修炼方有所获。不过,我们今天学习赵老师传授的工夫,功德,就要沿着老师指引的方向努力进取,学会放下名利,清心寡欲,潜心修炼,一路走下去,我想工夫是不负有心人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