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声明发表完毕,现在进入正文。
杜老先生在开篇说,名利和修养的内在接洽是寻求。
这个说法真的对么?
毕竟是先有寻求?还是先为了名利而去寻求?抑或是为了寻求而开端在乎名利?或者,为了名利而不得不去寻求?再或者,无名无利的寻求,是否都不属于寻求?以上诸多问题杜老先生没有加以详细的阐明,所以我只是存疑,暂时不想否定。
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著名有利,在他们当中,真正有好寻求的人毕竟能占几成比例?杜老先生没有拿出统计数字,只是用了一种很含混的说法,让人深感莫名其妙。
不知道贝多芬算不算是个有修养的人,我看过关于贝多芬的一些材料,也看过有关贝多芬的写实纪录片,贝多芬的形象,性格暴躁,从不知体恤别人尤其很少去体恤那些为他工作的人,公共场合下的贝多芬像个绅士,可一回到他的私人空间,他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变成了一个经常歇斯底里的暴君。另外,在中外文化界,著名有利有成绩的人很多,惋惜的是,很多人都具有双重或多重性格,人前是君子,人后是小人。
杜老先生说社会名流和社会精英都是靠自身努力和社会培养而成长起来的:汪精卫是社会名流,所以确定不是下三滥的家庭里培养出来的;韩寒是社会精英,所以确定也是通过他自身的努力不断进步“修养”才获得了如今1.5亿左右国人的“敬佩”;赵丽华自然是社会名流,沈浩波确定不是下三滥的家庭里出来的,尽管他都把修养给修到了下半身;至于毕加索的滥情史,也早就名扬全世界,可至今也没听谁说过毕加索的修养如何差劲儿之类的话,郭沫若名利俱全,论修养,还是呵呵一笑了之吧。
杜老先生说,“一个人的修养不够,就自然不会有社会地位”,可社会现实却告诉我们,很多很有社会地位的人,看起来似乎毫无修养,这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谁都心里有数。至于“修养是寻求名利的基础”这句话,在特点国家里恐怕只是痴人说梦罢了。在一个价值观完整颠倒的社会,把修养和名利生拉硬扯到一起,如果不是自欺欺人,就是信口开河。我认识一个中学教员,论人品论修养论学识论讲理性,简直无可挑剔,可要是论名利,穷光蛋一个,基本没名。反过来,很多著名有利的人,对他们来说,只要有后台就行,在他们眼里,修养就像用过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一文不值。
看起来杜老先生很重视名利,“没著名和利,我们的努力方向在哪里,又怎么去体现人生价值”这句话,说的太市侩,在杜老先生眼里,任何寻求的目标都是为了名利,没有了名利就没有了寻求方向,就没有了人生价值。这就又回到本文开篇部分我提出的那几个问题上去了——毕竟是先有寻求?还是先为了名利而去寻求?抑或是为了寻求而开端在乎名利?或者,为了名利而不得不去寻求?再或者,无名无利的寻求,是否都不属于寻求?
为了名利而去寻求,与为了寻求而开端在乎名利甚至不在乎名利,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前者以寻求功利目标为主,后者以寻求丰富而卓绝的文艺精力为人生之根。
我有个朋友,大半生致力于古典诗歌创作,名利这东西对他来说就像个可有可无的玩意,有了,就一笑了之,没有,也从不去刻意寻求。他这一生唯一想做好的事情,就是能在诗词成就上超出古人,并在诗词创作上,渴望着能写遍天下美景和各民族的风土民情。
杜老先生还说,“在名利和修养之间,老年人看中的是修养”,同时他还强调:“走的路多,过的桥多,看的事多,是老年人的一大优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