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事家的角度来说,在那么一个战乱年代,曹操经历过很多战斗,也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比如说讨伐董卓,别人都不打,他去打,打败了;比如说他跟袁绍打官渡之战,他以少胜多,打了一个大胜仗;曹操还剿灭了许多当时的著名军阀,如吕布、刘表、袁绍,包含荆州的一些大大小小的军阀。为了军阀战斗,他甚至连儿子、兄弟的命都搭上了,最终他把北方控制在自己手里。
他不光有军事实践,还有军事理论,他为《孙子兵法》作了注。所以,曹操这个人既是一个军事理论家,又是一个军事实践家,所以我们看《三国志》会发明,曹操的确是乱世之中的好汉,不是奸雄。
《三国演义》培养了曹操的“奸诈”
记者:现在的大人小孩,几乎都说他是枭雄。
王立群:在三分天下的时候,我们很难用所谓的道德标准衡量谁对谁错,在一种混乱的战斗状态里面,很难说谁的就是正义战斗,谁的就是邪恶战斗,
记者:那曹操为何会有“乱世奸雄”的帽子?
王立群:其实晋代就有这个说法了,特别是到了宋代以后,这个说法被强化了。受宋代正统思想的影响,曹操的形象转变了,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文学作品起到宏大的作用。因为对历史人物的解读,历来有两条路,一条是历史的解读,一条是文学的解读,历史的解读更忠诚于历史,但是文学的角度更有感召力。
主持人:何以见得呢?
王立群:对曹操解读最成功的是《三国演义》,自从《三国演义》成书后,曹操的形象就普及了,这种解读其实是一种文学的解读。而文学在解读历史的时候,和真实的历史差距更大,要么把历史神化,要么把历史丑化。《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培养了曹操异乎寻常的著名度,也培养了曹操“奸诈”的恶评;更奇特的是这一恶评竟然成为曹操的定评。真是成也《三国演义》,败也《三国演义》。曹操奸诈的形象得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中国老百姓的认同,这种高度一致的认同,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人物中也是一个奇迹。
记者:您刚才说,受宋代正统思想的影响,曹操的形象转变了,为什么这么说?
王立群:宋代的正统思想特别严重,认为刘备姓刘,属于东汉的刘氏正统,所以要把他抬起来,与之相对的曹操就应当被压下去。从这个时候开端,曹操的脸越变越白。其实,刘备的正统大可猜忌的。刘备自己说,他是中山靖王之后,我们知道中山靖王刘胜有120多个儿子,刘备是他120多个儿子哪一支的后裔?说不明白。就是因为他姓刘,占了大便宜。
曹操的“奸诈”让很多人不信任这就是曹操墓
记者:电视剧《三国演义》,还有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三国》里,都有曹操杀吕伯奢全家这件事,还留下了特别著名的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负我”。这段故事,《三国志》里有记录吗?
王立群:《三国志》里没有,但是在《三国志》的补注中记录了这件事,这个事是真的,确实是一个真实的事情。但我认为,之所以有“宁肯我负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应当是曹操单就吕伯奢这一件事讲的心里话,但是影视剧就抓住这个事儿,把它强化了,把它突出了。给人的印象,曹操就是一个宁可负天下,也不能让天下人负的人。
每一个读者,每一个观众在接收文学作品以后,心里都有一个形象,刘备什么样,曹操什么样,惋惜的是很多人心中的曹操不是他读了《三国志》、读了曹操的诗文之后得出来的形象,而是受了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文学解读之后形成的形象,所以曹操最后成了一个奸诈、阴险小人的典范代表。
记者:您的意思是说,这时候人们心中的曹操已经距离真实的曹操非常远了?
王立群:应当说,这时候的曹操只是一个历史文化符号,他已经和历史中真实的曹操相去甚远了。正因为如此,在宋代以后,曹操墓才有了72疑冢之说,既然是那么一个奸诈的人,怎么会没有疑冢呢,传得神乎其神。这种误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发明曹操墓的时候,很多人不敢信任这就是曹操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