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其说是质问芈槐,不如说是在质问靳尚。靳尚大怒,在芈槐面前拼命说屈原坏话。比如说屈原嫉恨大王;比如说屈原竟敢质问大王,简直就是大不敬等等。芈槐对屈原更加疏远。
公元前304,秦楚两国在黄棘结盟,屈原反对,靳尚借机再次攻击屈原。芈槐将屈原逐出京师郢都。屈原开端第一次流放生活。
第三个奸臣是公子子兰。
公元前299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昭襄王邀请芈槐到武关谈判,屈原强烈反对,但芈槐的小儿子公子子兰力主芈槐前往。芈槐不听屈原劝告前往会盟,成果被秦国扣留,光荣地成为史上唯一被友邦绑架的君主。屈原竟然“未卜先知”,小人子兰对屈原怀恨在心。
芈槐被扣,楚国立其子芈横为王,是为楚顷襄王。芈横以子兰为令尹,相当于宰相,秦楚暂时断交。3年后,芈槐客逝世异国。
但是,芈横和子兰却是典范的软骨头,芈槐客逝世4年后,两人竟然批准与秦国结为婚姻,以求苟且偷安。国人于是大哗,以屈原为首,纷纷责备子兰当初鼓动芈槐赴秦之约而导致被扣身逝世,使楚国蒙受奇耻大辱,并反对与秦国结亲的可耻行动,对芈横也颇有怨愤之辞。于是“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放逐到长江以南的荒野之地,开端了第二次长达十几年的流放生活。但是,正是因为长年的流放,使屈原广泛接触了底层国民群众和丰富活泼的民间文化,创作出了大批光辉的诗篇。
诗人的不幸,竟是文学的万幸,人生的悲剧培养了屈原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名字的巨大诗人。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陷郢都。消息传来,屈原万念俱灰,投汨罗江自尽。
通过对史实的分析不难看出,屈原早期,楚国虽然衰败,但实力犹在,如果励精图治,完整可以与秦国对抗。但是,由于楚王不思进取,奸臣当道,排挤忠良,致使内政外交混乱不堪,国事迅速败坏。这不由得使我想起黄炎培的那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楚国的教训,值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