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人观察入微,一语中的,在座者无不承认:真是如此!的确,我爱好看赵本山,是从他扮演那个偏嘴老太开端的,虽然扮相幽默,却言谈风趣,哈哈一笑之后,回味无穷。之后,又看了诸如《拜年》《卖拐》《心病》《昨天今天明天》等等,甚至感到老赵本人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小品。当时,网上网下,对赵本山已颇有微词,而我虽对那些“持续剧”式的小品颇不为然,但我仍然认为,只要脚本好,老赵还是能出好作品的。那料到后来的东西越来越差劲(包含他的那些电视持续剧)。正当百思不得其解之时,老赵来了一个《不差钱》,说实话,我怎么也看不出《不差钱》好在何处?竟然受央视的青睐。观众贬多于褒。甚至有人说,《不差钱》捧红了一个小沈阳,确弄臭了一个赵本山。我则恍然大悟:原因就在于他不差钱了,暴发了。看来钱真不是一个好东西!当时我就有个结论;赵本山有点走下坡路了!
这回想写这篇小文的本意源于网上对小沈阳的“低俗”评价,其实小沈阳的“低俗”是源于赵本山的。前不久看赵本山在台湾演出,小沈阳扮成一个女粉丝,想尽方法要拥吻老赵,台下一片大笑,我却十分难受,心想如此献艺,竟只在乎博人一笑,难道不想想,笑声过后,人家是确定还是恶心?
说到底刘本山是不能代表中国的主流文化的。网上有人是这样说的:赵本山作为民间艺人,应当有其必定的价值和地位,毕竟这是文化多元的一种体现。无论他怎样地受到欢迎,也只能是很狭窄的一个方面;就如古代秦淮河边最当红的妓女,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趋之若鹜,但决不能将其视为中华女性的代表一样。我个人也有同感。赵本山率团到北美演出时,就有华侨华人尖锐地评论:赵本山的演出团队,演员上台一讽刺残疾人,二讽刺肥胖者,三讽刺精力病患,他的演员模仿瘸子等残疾人,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苦楚之上。华侨华人对赵本山的评价虽然难听,但却切中要害。现场的热烈气氛有时并不能完整阐明问题,只有当人们的狂热渐渐散去,再重新品味时,却发明留下来的都是一些低俗不堪的东西。
联想起另外一件事,2010年4月赵本山在北京为自己的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召开研究会。一开场,赵本山不但挨个儿与到场的专家、学者、记者握手致谢,还姿势谦虚地向各位求教。赵本山一再请求与会者向他说真话,不留情面地批评。不料,被赵本山的“诚恳”和“鼓励”激动的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教授直言“本山喜剧是伪现实”后,赵本山恼羞成怒,大骂曾教授的直言是“毒药”,而他赵本山“要良药不要毒药”;愤然声称:“我敢说,农村生活在座的各位没有比我更懂得的,我是你们的老师!”当时就有网民讽刺道:“老赵的东西严格讲不是艺术,而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低俗搞笑产品。教授的艺术批评是对牛弹琴,得不到老赵的认同是可想而知的。不要抱怨老赵没有宰相肚子,要抱怨教授自己没有眼光,把宰相府的一个小丑当成了宰相……
艺术,雅俗共赏,当然上上;通俗易懂,也非下下。虽然有权威人士出面说:“小沈阳是通俗而不是庸俗。”只惋惜,现在许多人一看到小沈阳,就会立即转台,究其根源,就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崇尚的毕竟是阳刚之气而不是不男不女。其实,时下无论是谁批评小沈阳“低俗”实际上是批评赵本山的。
看来,赵本山有点走下坡路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