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简称也并非全部似钢琴曲般悦耳婉转。人家一听北大,众人皆晓。哇,北大的学子啊,真是了不起,你妈真有福气,有你这样的好孩子,以后前途无量。转身便问,你是哪的学生?农大的呀!听起来有点儿土不拉几的,是教种地的吧?!也挺好远景不错,现在国家支农政策落到实处,百姓安居乐业、如沐春风。总感到这后者话音不怎么动人,不过此人还算关心国家农业,懂得民间疾苦。
话说这个“农”,古来有之。农业、农村、农民、农田……细细想来,果真每一个词都离不开“土”字。若农无土,则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法生长繁息。“农”和“土”从此喜结连理、共叙良缘、如漆似胶、不离不弃。当然,这里所言及的“土”字乃泥土之土,是真实之土,是养育我华夏子孙之土。
“农大有点儿土”中的“土”字,可并非有泥土之意。不是说农业大学的耕地广、良田美,绿化面积大。说白了就是土老帽、乡巴佬之类。什么是“土老帽”呢,其实就是粗暴而头脑简略的乡下人,刚一进城瞪直了眼睛看什么都感到是UFO的人。而乡巴佬与其似乎如出一辙,笨拙、迟钝又粗俗质朴的乡下人,在城里看见汽车都张大了嘴巴认为是怪兽的人。怎么样,农大够土的有味道吧。
与一个好友聊天,当他问及到就读于哪所学校时,小女故意让他猜,可他几乎猜遍了大学城里所有的大学,最后无奈又不自负地警惕问“不会是农大吧?呵呵总感到农大有点儿土”。我点头称是,害羞中又有些不安,有其校必有其学生吧。我再俯头凝视自身的打扮,一双帆布鞋一条短裤一件T恤,果不其然土不堪言,土的一塌糊涂。唉,当初填报志愿没感到带“农”的大学说起来会让人不好意思,想起来当时还感到很风光,可现在一说农大人家就认为是种地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学种地没有什么不好,反倒是很有学习的必要。如若不学,中国的未来吃什么?难道要像1960年靠外国接济,难道要靠进口粮食为生,难道要靠扒树皮过活?那样只会重演饿殍遍野的惨剧。我们可以不在乎未来,不在乎我们的后代子孙,可要在乎我们自己。现在的轻蔑也昭示着未来的处分,不要欺骗自己。不要认为无食的日子只是遥远的童话,疏忽就意味着它永远近在眼前。因此,学种地、科学种地关乎未来,不得不学、不得鄙弃。
说到农大的学生,这里不得不给大家讲个教导界衍生的悲剧性笑话。笑话如是说,一位农大的研究生于暑假气昂昂气昂昂地踏上归途,看到村里一个农民给果树打农药,他就过去对老农民图说:“照你这样来年你一个苹果也收不上来”。那个老农斜眼睛看了他一眼:“我压根就打算收苹果,这是梨树”。农大的学生分不清苹果树和梨树绝对不是笑话,试问,现在的学生有几个能分得清,估计书本上也早没有这种彩图了,几乎都被文字盘踞了半壁江山。我们也不能说这完整是教导的失败,只能说这是大自然的悲哀是孩子的不幸啊!农大的学生不必定都学农,即便都学农也不必定全都学种果树。所谓术业有专攻,我们不能轻蔑老农的“土”,这“土”中有着经验的味道,这“土”中有着成熟的气味。
然又不得不承认,农民是见识短浅了一些。可试想如果你也生活在农村是否也同样呢?只不过是环境造人罢了。一个人的价值观永远都脱离不了他所受的教导以及熏陶他的文化气氛。教导可以转变一个人的修养层次以及见识程度,而文化一个最原始的功效就是使一个自然人变为社会人,个性素质深受群体文化影响。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差距又在哪呢?一个落伍一个先进,一个传统一个时尚。显然,后者瞧不起前者也是理所应当、在所难免。毕竟收入差距决定地位的高低,有钱咱就是爷这也是一个广泛的心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