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盛的百家争鸣
199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斗成功50周年,北京和各地都举办了纪念和庆祝运动,二战史学会举办了学术讨论会。以后,中国的二战史研究又进入了更加深入发展的阶段。齐世荣教授在《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国国民抗日战斗的国际环境和世界意义》一文,李巨廉在《世界历史》发表了《世界历史坐标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学术质量较高且有影响的文章。
这一时代研究成果中最值得关注和器重的是由军事科学院编著的5卷本300余万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该书不仅内容全面、篇幅宏大,中外研究成果兼收并蓄,体现了这一时代中国对二战史研究的程度,是二战史研究发展阶段具有标记性意义的作品。与此同时,许多研究成果更加深入并专题化,如陈祥超《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专政》,齐世荣《绥清政策研究》,李玉、骆静山《太平洋战斗新论》,严双伍、胡德坤《二次大战时代的美法关系》,朱贵生《二战文集》,李巨廉《血碑——震动全球的两次世界大战》、康春林《世界战斗起源新论:东欧与两次世界大战》等。何天义主编的5卷本《二战掳日中国劳工口述史》,开辟了二战专题史的一个新范畴。
在此期间,学术交换更加频繁。2005年7月,中国二战史研究会会长胡德坤和副会长徐蓝出席在悉尼召开的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并作了发言。2005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中国近代史所和日本所主办的纪念反法西斯战斗和中国抗日战斗成功6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由不同学科专家学者参加的联合研究二战史的会议,1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出席,并出版了论文集。接着,由重庆市政府、二战史学会和美国驻华成都总领事馆合作,举办了研究会,会议还有多位二战美国老兵参加。2008年8月,又在武汉大学召开了二战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10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与会。2010年,由胡德坤主持的重大课题——“二战期间的中国与世界”出版了9本专著,涉及二战期间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方方面面。这套书分辨论述二次大战期间美国、苏联、英国、德国的对华政策和太平洋战斗前后国民党政府的对外政策,以及中国抗战对英美和日本战略的影响,把中国学者对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史研究推动了一步。
硕果累累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二战史研究取得了重大进步,成果累累,令人注视。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二战史研究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日趋强大,形成和组织起一支范围不小和有必定素质的研究队伍,撰写和出版了大批研究成果,大大提升了我国的二战史研究程度。据不完整统计,30年来,出版著作1104种,论文8738篇,译著712种。
第二,保持历史唯物主义为领导,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勇于解放思想,突破传统观点,跳出西方和原苏联史学的旧框框,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点。如在二战起点、性质、绥靖主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国战场等问题上,都表达了中国学者自己的独立观点。
第三,打破欧洲中心论,充分论证和确定了中国战场在二次大战的地位和作用。而以往有关二战史的著作,对中国战场的反应是不全面和不充分的,尤其是在西方和苏联的一些著作中,往往不予器重,或一笔抹杀,少写和不写中国战场,贬低中国战场的作用。但经过30年的努力,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充分器重了中国战场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了中国抗战的世界影响和国际意义,认定中国抗战首先揭开了反法西斯战斗的序幕;中国战场是东方的主战场,是抗击日本侵犯的主力军,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联合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粉碎了日本的“北进战略”,有力支撑了美国“先欧后亚”的战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斗的成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四,对二战史研究的范畴不断拓宽,敢于解放思想,打破禁区,在某些专题研究中勇于创新,如对法西斯主义研究、绥靖政策、中国远征军、掳日劳工、滇缅公路补给线、二战时代的中美及中英关系研究等等都有必定的创新和突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