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二战史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之间的一场大搏杀,它对人类历史与社会发展产生了宏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的学者对二战史的研究十分器重,出版了大批的材料、著作、图集、回想录等等,对二战爆发的原因、过程、国际关系、重大战斗、成果及其影响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的摸索和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在纪念反法西斯战斗和中国抗日战斗成功65周年之际,笔者对中国的二战史研究予以简略介绍。
起步阶段
总体来说,我国学者对二战史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尚不充分,但进步很快。早在1950年代,中国学术界曾开展过二战起因、分期和性质的讨论。1960年代商务印书馆“外国历史小丛书”曾出版过一本关于二战的小册子。此时的研究十分单薄,更谈不上系统和深入。中国的二战史研究真正发端于改革开放之后,并不断深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根据胡绳同志的建议,首先开展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和编写工作。1979年7月,国内首次全国性的二战史学术讨论会在哈尔滨举办。1980年在昆明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性的二战史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从此中国二战史研究有了一个民间和谐机构和学术交换平台,对增进二战史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此为契机,中国的二战史研究步入正轨,研究工作逐步活泼和繁荣。
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二战史研究还属于初创和起步阶段。在这一时代,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军事科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都相继开展了二战史研究。在此期间,出版的较有影响的有朱贵生等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黄玉章等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张继平等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李巨廉、王斯德等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汇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材料集》。此外,还翻译出版了国际著名的二战史专家亨利·米歇尔、利德尔·哈特、德波林以及威廉·夏伊勒、服部卓四郎等学者的著作。
在此期间,我国学者也开端了与国际二战史研究会的学术交换。例如,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所长刘思慕出席在布加勒斯特举办的第15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发表了题为“中国抗日战斗及其宣传工作”的论文。据统计,在1978—1985年短短的几年中,我国学者发表有关二战的文章1645篇,著作193部,而且学术创新明显,学术观点出色纷呈,开局良好,对二战起源、性质、起点、绥靖政策、雅尔塔系统等问题,都有深入讨论。
快速发展阶段
1985年适逢世界反法西斯战斗和中国抗日战斗成功40周年。8月28日,在国防大学举办了范围空前的二战史全国性学术讨论会,胡乔木、杨成武、吕正操、邓力群、胡绳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可以看做二战史研究起步阶段的一次总结和检阅。宋时轮将军在《世界历史》发表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纪念中国抗日战斗和世界反法西斯战斗成功四十周年而作》的重要文章。以此为启动点,中国二战史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以后的10年中国二战史的研究呈现了新高潮,其明显的特点是二战史研究不断深入,出版了许多专题性研究著作。例如,由朱庭光主编的《法西斯新论》和《法西斯体制研究》,李巨廉、潘人杰著《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述评》,李工真著《纳粹德国经济体制研究》,胡德坤著《中日战斗史》,军事科学院军史部编著的3卷本《中国抗日战斗史》,徐康明著《中国远征军战史》,李巨廉、金重远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辞典》,刘庭华编著《中国抗日战斗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录、统计荟萃:1931—1945》,另外还有沈永兴、世华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和沈永兴、朱贵生主编的《二战全景纪实》等图文并茂、可读性较强的作品。总之,这一时代,二战史研究在我国蓬蓬勃勃,十分活泼,浮现繁荣发展的局面。论文与著作涉及面广、专题性强,观点上充分体现出中国学者独立研究的特点。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机密的附加议定书、卡廷森林事件等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有所突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