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长:资源的交换,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潜规矩。比如你帮我招个学生,我帮你报个奖项,你帮我做一件事,我也帮你一个忙。如果不当官,就没有这些行政资源。如果你连一点行政资源都没有,你能帮别人什么忙?别人又为什么要帮你忙?这都是很现实的。
③项目立项,领导常有本质性的决定权,专家评审机制容易流于情势
某常务副主任:领导会有更多的项目,这确实是事实。查一下中国的科研项目,几乎都是单位领导,或者是主管领导项目最多。在申请项目方面,领导有天然的方便。他参加各种会议,懂得各种信息,能够与相干单位的领导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各种学术团体中兼职,还能以单位的名义发展关系。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项目标评审基础上是领导说了算,项目给谁是领导说了算,最后的验收或成果程度鉴定也多是领导说了算。即便是专家组评审,专家也得考虑一下领导的意志。
很简略,专家组人选都是领导定的,如果不听领导的,那么对不起,下次评审就不叫你,你也就不是“专家”了。我就遭遇过这样的事。目前相对来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还是比较公平的,重要是专家说了算。但是一些部委和处所的科研项目,基础都是领导意志决定。
某中心主任:现在,我国科技项目立项,多是各级领导有本质性的决定权,专家评审机制越来越流于情势。如果你去调查就会发明,很多科学家在当领导前后,项目申请量是有很大差别的。还有这样的事情:你是领导,有的教授就会主动找到你,只要你帮着找项目,不用你干活,论文帮你写好,著作帮你完成,名多归你,我拿点利,你动心不动心?
还见过这样的事,有领导调离了原大学,离开了本来的行业,到了另外一个地区做另一类大学的校长,但是后来依然在原大学、原专业拿到了国家科技奖,也依然拿到了国家973重大项目。这个领导别说全职了,连十分之一的时间都不在原单位,却依然获得这么多利益,这不可懂得。
某副所长:有领导的头衔,对申请项目有利益,在工程类项目里特别明显。项目评审时,有些评委一看你是所长、校长就高抬贵手,这是一种习惯行动。还有,领导往往在学术机构中兼任重要职务,最典范的是学会。中国的学会往往是纯基础研究,以会养会不可能,必须有单位来支撑学会,包含资金、人员、运动等各个方面。单位支撑学会,只有单位的行政领导有这个权利。领导为学会做了事,在行业中也有地位,评审的时候,适当被“照顾”是自然而然的。
④真正的学术评价不够,起决定作用的评委不少是行政领导
某中心主任:我国的科技评价系统,缺乏真正的学术评价,不看本质,不看成果的核心价值,而更重视量化的东西,看数字,看数量,看SCI论文,看获奖情况。具体评奖过程中,虽然有条条杠杠,但最后毕竟是靠人投票,最终是人决定的。起决定作用的评委多是有行政职务的领导。在各种评奖委员会,也基础是领导们说了算。而且,现在不少评奖,评委已经形成一个圈子,评委们交换资源也不是什么机密,今天评审我,你关照;明天评审你,我自然会关照你。
某副所长:我国的评奖有个特点,多是以单位认可为前提的限额申报,报奖的信息都是单位领导先知道,而且也是单位领导最终决定的,一般研究人员没有这些信息,而且也没有申报权利。在这些以单位名义认可的限额报奖中,如果是规章制度比较健全的研究机构会好一点,可能会经过学术委员会讨论,但是如果单位领导比较强势,很可能就是领导拍板了。
某常务副主任:当官的话,确实更容易出成果。现在报奖越来越难,往往要整合力量,把多个疏散的成果整合起来更有冲击力,谁来当整合成果的牵头人呢,往往是领导。不少领导因为这样得了很多奖。特别在产业部门,这种情况更严重,你看各部委的研究所,科研成果明显是领导牵头的多。还有些部长级官员,取得了那么多成果,甚至当选了院士,但是他哪有那么多时间搞科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