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 > 文化新闻 > “公德之争”成人身攻击 学者:或教导缺点所致
“公德之争”成人身攻击 学者:或教导缺点所致
时间:2010-08-11 19:02来源:未知 www.yunhepan.com
不久前,余秋雨在一场演讲中表现“中国文化第一个弊病是不在乎公德”,此言一出,立刻引来著名评论家陈明远的反驳,他在自己的博客中表现,“可笑。一个最没公德的人在大谈要提倡公德,我感到实在是非常幽默”。 公德问题其实一直是社会讨论的重要话题,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说,目前在我国,公共道德还是一个很含混的概念,所以呈现争辩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在于谁能够提倡谁不能够提倡的问题,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个公共道德完善的社会。 俩文人掀起“公德之战” 在上海市文联近日举办的“海上文化论坛”上,余秋雨发表《上海文化的形态》的演讲时说:“当然中国文化也有很多弊病,第一个弊病是不在乎公德。中国文化在公共空间上缺乏认真分析的才能,所以使中国人对公共空间一直处于陌生的地位。康德讲过一句话,"知识分子的最高标准是什么?敢于在一切公共空间应用理性。"公共空间是知识分子的场合,你就应当在那儿负责,而且要敢于负责,要有理性。而现在,由于知识分子不管理公共空间,所以公共空间被很多不负义务的网民左右着,公共空间理性没有了。” 对于此篇余秋雨的演讲,陈明远在自己的博客中批评道:“我说余秋雨这人最没公德,第一是他不守诚信,假话张口就来,说谎没有一点心理障碍;第二是心口不一,对别人提出苛刻的请求,自己从来做不到,或者基本没想过要这样做;第三是恬不知耻,道德败坏,既没有一点文化良知,又惯于说谎。” 言行不一者也能谈公德 两位学者对于公德的争辩已上升到了人身攻击的地步,那么,毕竟什么是公德?李河表现:“公德是一个很含混的概念,比如说在人多的时候要表现得有修养。过去很多年,我在各国的唐人街都发明雷同的问题——环境不好,污水横流,被人家说中国人公德不力,只顾关起门来讲私德。其实在传统社会里,我们在这方面的东西确实很少,人首先是以家庭为单位,受到家庭伦理的束缚,长大后又受到君臣伦理的束缚,公共伦理道德方面的建树则不多。” 社会发展到现在,社会国民中的风气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公德系统,而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市场经济状态,互相竞争太重,没有一个广泛遵照的“公共范畴行动准则”,就好像搬城墙砖一样,你搬我也搬,公家的东西不拿白不拿。 李河说:“就个人来说,人是很复杂的生物,言行不一是很广泛的事情,不是只有某一个人。看到公共利益遭到宏大损坏,一般人都会很痛心,但是到了个人,在特别环境、特别状态之下,呈现利己的行动也很正常。这是社会现象,针对某一个人没有意义,而且我们也不懂得具体的情况毕竟怎样,所以谈不上谁配谁不配的问题。” 违背公德就应受到处分 提倡公德,这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公德问题,仅仅提倡显然是不够的,对此李河说:“谁都可以提倡公德,因人而费言没有必要,现代社会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公德是其中的一环,中国社会向来是一个强调道德幻想的社会,可是偏偏我们又有这么多的道德问题,所以说,怎么样才干迅速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公德,这是当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李河说:“公德的养成,有两个方面的基础,第一个是政府供给的公共服务,很多时候,特别是我们的社会处在一个转型期,政府的公共服务往往并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这时应当有人能自发地出来做些补充工作,而我们中国人更应逐渐建立这样的传统。第二个基础,就是个人要逐渐提升在公共空间中的自我修养,首先要诚信,言而有信;其次是自律,自我束缚,所谓暗示不欺心,在人少的时候更要注意。” 提倡公德固然很好,但是要想真正培养公德,还是要从每一个细节开端,逐渐地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李河说:“比如说诚信,当不诚信的事情不能得到处分的时候,就会产生社会示范性,做生意的可以卖假货,为赚钱可以捏造学历,大学教授可以抄袭他人论文等,这些事情倘若没有一个有效的处分机制,那些从中获利的人就会很快产生宏大的示范作用,随后大家争相效仿,这样社会公德的建立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最重要的不是提倡公德,而是提倡之后怎么去做。” 学术争辩应有风采 在陈明远的文章中,存在颇多对余秋雨个人的人身攻击,其实这也是当前中国社会的广泛问题,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网络上,真正的学术和理论的争辩往往会演变成人身攻击。 毕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名人或文人之间愈演愈烈的人身攻击现象呢? 李河说:“这可能是教导中的缺点所致,在我们的全部教导过程中,广泛缺乏通过争辩而求得真理的训练,所以理性的争辩风气一直建立不起来。其实学界也是如此,就我个人的感受来说,学界的学术批评很难开展,原因就在于情感化太严重。学术批评本来是对的,通过对事情的争辩和分析以求得真理和本相,把事情和问题"辩"明白。但是很多时候,没有一个冷静讲理的环境和风气,一批评就是带着"兵器"的。” 李河认为,另外媒体对于这种现象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知道媒体和学术争辩不一样,学术争辩往往会很枯燥很漫长,而媒体寻求的是热门事件,恰好情感化的东西很容易就变成了事件。 面对学术争辩从讲理演变为情感化的攻击,我们毕竟该如何解决呢?李河表现,其实很多人对这种现象都很头疼,但是至今也没找到转变的契机。 晨报记者 周怀宗 (起源:北京晨报)
相关阅读
彭吉象:艺术教导的重要性谈再多也不为过
教导部网站颁布2010年春夏季中国报纸十大风行语
中国学生“作弊猖狂” 美大学关闭在华远程教导
香港推性教导书曝29宗"第一次" 挑衅标准超嫩模
中国教导进入拼爹时代 孩子如同青菜被挑来捡去
教导部拟出台教师教导标准 多数老师或不合格
英小学给学生播放色情动画片 美其名曰"性教导"
“跪拜礼”引发争议 是奴化教导不是感恩教导?
上一篇:上海书展 图书交易会提前“引爆”
下一篇:马未都:观复博物馆正择新址 3至5年内坚守原址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全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