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现代汉语词典》说明,小:【4】年纪小的人。老:【1】年岁大的人(跟少和幼相对)。可见,倘若能够正确断定出一个人的年纪大小的话,如此称呼倒也罢了。现实生活中弱冠少年和耄耋老人是“小”是“老”想必不会有人弄错,但是,多数情况下,人的长相与其真实年纪并不相符。更何况由于现代人的生活程度以及某些人的自身保养程度日渐进步,人的年纪界限越来越含混了。走在大街上,年纪轻轻便面相老成的人和岁数已大但面容少相的人比比皆是。若是有人在同一场合称一位年少面老者“老李”、而称另一位年老面少者“小王”,那成果便是,前者很为难——难道我已经老了?后者不服气——我都这把年纪了还小?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年轻人自装老成和年老者偏要装嫩,这是另一种心态,另当别论。
看来,问题不在于这种称呼的对与错,而在于应用的对象是否合适。如果彼此不是很熟,又无法凭其面相来正确的断定其真实年纪,还是少用为好。我感到,在不能断定其年纪或明知其年纪比自己大时称“王师傅”“李老师”最好。断定年纪比自己小者,两个字的直呼其姓名,三个字的去其姓而仅呼其名显得更亲切些,当然,称其“王师傅”“李老师”会显得更加尊重。至于复姓或其他特别姓名,称其“欧阳师傅”“上官老师”总比“小欧阳”“老上官”强多了吧?
忽然想起古人来了,古人大多在谦称时才用“小人”“小可”“小子”“老朽”“老夫”“老拙”等,而对他人的尊称更是令我辈五体投地。最令人激动的莫过于称呼比自己年纪小者为“兄”而自称“弟”了,随便捧起一本古典文学名著,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他人的尊重和自身的谦卑。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孩子小的时候,称其乳名显得更加可爱。但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甚至更早),再叫乳名就感到有点不尊重他了,正所谓“儿大三分客”。在乡村,任你走遍大街小巷,也不会听到“小王”“老李”这样的喊声。不论同姓家族之间还是异姓家族之间,也不管年老还是年少,更不论本家还是亲戚,皆按辈分相称。“大老爷二奶奶”“大叔二婶”“二哥三姐”“大舅二姑父”“二姑三姨”“他大叔他二婶”“他大姑他二姨”……飘扬在莱芜乡村的农家小院、田间地埂,于是,农人们耕耘着亲情收获了尊重。
然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是不可能论辈分的。更何况,城里人大多是文化人、有钱人、有权者。于是“小王”“老李”不绝于耳,回荡于高楼大厦之上、车水马龙之间。在单位里,“小王”“老李”用于同事之间互称是平等,而用于头目称下属则是语重心长:“小王啊———”。但是,我很少见有人称比自己年轻的头目“小王”或比自己年长的头目“老李”的,必定会恭敬地高呼“王局长!”“李科长!”。由此可见,官本位意识对人际关系的渗透已达极点。
猛然想起几年前在莱芜日报上看到的一篇采访,写的是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多年的莱芜老乡赵鸿安。据老人讲,毛泽东从不称他“小赵”,而是称“赵鸿安同志”!一代伟人尚且如此,不知头目们有何感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