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换保荐人,新增两个募投项目后,备受诟病的上海超日卷土重来,不过这次公司将目标瞄准了中小板,而不是创业板,且募集资金却比上一次翻了一番。
然而在公司基本面以及风险等因素均未改变的情况下,更换一个保荐人,就可以让上海超日成功上市且募集资金翻番吗?那发审委审核的到底是公司本身还是保荐人?上海超日的二度闯关再一次吸引着市场的关注。
重新包装
在创业板开启后,上海超日积极筹备,希望能成为创业板的首批上市公司。作为朝阳产业,上海超日过会的呼声很高,但在2009年7月15日的发审会上,结果出乎意料,公司的首发申请未获得通过。
上海超日2003年涉足太阳能产业,经过几次增资扩股,公司逐步具备产业规模,目前经营范围包括太阳能材料、太阳能设备、太阳能灯具等产品,在国内,同类型企业有无锡尚德、天威英利、江苏林洋以及天合光能,而上海地区成规模的唯此一家。
因为上海超日是太平洋(11.56,-0.26,-2.20%)证券的首单IPO业务,彼时有市场猜测,公司的落单是由于太平洋证券缺乏IPO经验。因此接下来,经过短暂的接触与选择后,上海超日舍弃了此前的保荐人太平洋证券,聘请了中信建投为其新的保荐人。
此前预先披露的招股书(申报稿)显示,上海超日计划发行4000万股,募资金6.0089亿元全部投入年产100MW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一个项目。加上2006年引进的年产20MW单晶硅电池片生产线,藉此以完善公司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的上下产业链。
新的招股书中,公司的发行数量增加了65%,拟发行6600万股;募资的金额也从6.0089亿元上升至12.937289亿元,募资规模扩大了115%。募投项目也由原来的一个项目新增到三个,一是产能配套及扩充项目,包括年产100MW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从硅锭到电池片)、年产50MW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项目(从硅锭到电池片)、年产100MW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项目;二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三是补充公司流动资金。总募资金额达到了12.937289亿元。
与此同时,上海超日放弃了此前的目标创业板,改成闯关中小板了。
深陷质疑泥潭
上海超日上一次闯关创业板之际,外界对于公司的质疑就颇多。发审委和汉鼎咨询资料显示,上海超日未能过会,是因为募投项目产能扩张过快,与其营销能力不匹配;股权转让存在瑕疵。
“光伏整个产业链实际上目前已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因此公司向上游扩张的募集资金项目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晶澳是国内最大的电池厂商晶澳的开工率不足50%)。”有分析人士对此表示。
其中财务专家夏草也从三个方面对公司提出了质疑。从财务角度,上海超日2008年净利润下降甚至大幅下滑,公司2008年业绩有包装的嫌疑;从公司治理角度,怀疑超日资金及财务不独立,违规资金往来频繁。从法律角度,怀疑该公司从事非法进口业务。
事实上,多数分析人士都认为,上海超日2008年的业绩有很大的会计盈余操纵的痕迹。2008年,上海超日的应收账款为7,796.34 万元,与2007年相比,大幅增长109.56%;存货(产成品)数量与销售额非同比例增长,但原材料却同比增长,因此,在分析人士看来,公司年底压货保业绩的可能性很大。
与此同时,2008年底,公司的预收账款仅为219.63 万元,而2007年底这一数据为8,451.91 万元,减少8,232.28 万元,降幅97.40%。对此,上海超日的解释是,从2008 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欧洲客户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减少,纷纷改变付款方式,由之前的高比例预付款改为信用期付款,致使预收账款大幅减少。
“综合来看,很可能是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公司销售下降,为做到财务报表好看,年底(也可以是第四季度有计划进行)大量压货给供应商(厂商),形成大量应收账款,销售收入增加,产成品比例下降;与此同时,加大预收账款转为销售收入确认的幅度,增加销售收入,形成利润。”分析人士对此表示。
另一分析人士补充表示,光伏组件企业实际上是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公司产值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材料价格高,对于超日而言,其预付款不多,意味着08年公司主要从现货市场采购硅片,那么08年的毛利不应该超过10%。然而招股书显示,2008年上海超日的综合毛利为12.85%。
身处风口浪尖的上海超日,再一次吸引着市场的眼球,公司的二度闯关能否成功呢?在公司基本面以及风险等因为均未改变的情况下,更换一个保荐人,就可以让上海超日成功上市且募集资金翻番吗?那发审委审核的到底是公司本身还是保荐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