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日本公司卖到中国来?
“我们正在积极探寻其中的可能性。”中信资本董事赵涵曦说,鸣海制陶株式会社(Narumi Corporation,以下简称鸣海制陶)很可能会首吃螃蟹。这家日本著名的骨瓷餐具制作商,据说正在接触国内的潜在买家。
推荐浏览
- 高层密集调研 从紧政策或告段落湖北变卖国企输血12万亿投资打算水皮:股市头悬堰塞湖 谁在砸盘房租暴涨利益链调查 泡沫论疑问朝鲜男足编织袋秒杀国足LV(组图) [微博]祝宝良:统计局终于靠谱了
- 感恩送暖 海尔专卖店启动免费空调体检
- 中海油大亚湾二氧化硫排放量超标一倍
- 上海地产商推责诡计:下水道常年倒灌并非天灾
- 日本央行维持利率不变 警告海外增长减速
- 家电股全线反弹 海尔飙17%
- 花旗子公司寻求驳回投资者3.83亿美元索赔诉讼
- 俄海军潜射轻舟升级版洲际弹道导弹成功
- 上海地铁追尾:专家称信号系统太不可靠
这两年热热烈闹的海外并购热潮中,中国人买下美国汽车企业、属意于欧洲的奢侈品牌,而作为“技巧、质量和精致化”代名词的日本产品,“在改革过后”对国人也极有吸引力。“在一些特定范畴,这个世界上只有日本人能教我们。”国内一家百亿量级的PE基金人士说。
对中信资本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机会。“为所投公司寻求中国国内退出可能性”因此也成了赵涵曦和她的团队的新任务。这位中信资本的董事负责其海外基金的投资,“在日本IPO、卖给日本公司”是中信资本在日本所投公司的“传统归宿”。
尽管仍“比较慢”,中信资本日本投资基金去年募集了第二期;其历史上的四五起控股型收购也都并未引起日本国内的反弹。
为何一家刚刚涉足PE的新兴基金能够成功出海?为何其能在PE林立的美国,尤其是对PE高度警惕的日本市场都能打开局面?
“首先得益于中信团体在日本的良好名誉。”中信资本首席履行官张懿宸指出,中信团体从1983年起就通过发“武士债”而进入日本市场,“从没有违约纪录”带来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启用纯日方团队也被认为是重要原因,其在日本启用了9人的日方团队,国内则还有4人打配合。“最后一点则是投资策略。”张懿宸说,“我们不做恶意并购。”从1990年代末到2006年以钢铁基金为代表的西方并购基金横行日本市场,日本人迄今对这些基金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恶意收购行动记忆犹新。
“中国故事”
历史总是在循环往复。
今年6月,中信资本成功把Higashiyama Film公司63%的股权收入囊中。这家东交所创业板(JASDAQ)的上市公司,其业务是为诸如手机的触摸屏供给镀膜技巧,“全世界只有两三家企业可以做”。但这么一个有技巧壁垒的上市公司被收购,却并未在媒体上掀起轩然大波。
中信资本团队已经熟悉市场的这种“低调”,包含对鸣海制陶在内的收购情况都大致如此。2006年8月对鸣海制陶的收购,中信资本在其中的股份占到了90%。尽管只是家制作企业,1946年成立的鸣海制陶在日本却有很高的著名度,其高端骨瓷产品在质量、工艺、原料以及设计上都独树一帜,是包含Four Seasons, Ritz-Carlton等众多全球顶级豪华酒店指定应用的餐具品牌,并为日本皇室特供餐具。能达成这笔交易,张懿宸在诸多场合都认为“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光荣”。
那么,缘何中信资本能够吸引鸣海制陶?“我们一直强调的是,中信资本能帮它们进入中国市场。”赵涵曦说。其所在的机构驻扎在中国的团队就要从“中国视角”验证潜在目标公司有没有可能进中国?“在DD(due diligence,尽职调查)阶段还要重复验证可行的中国战略。”赵涵曦说。
鸣海制陶的管理层当时已经明白地意识到,中国在未来会是其最大的一个增加点,但他们对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市场”却一筹莫展,当时中国业务在其整体中只占非常小的一块,“只有一两个人驻扎中国”。由于其内部的运作效率,使得鸣海制陶的资产价值远远未被发掘。
虽然策略与在日本不同,中信资本在美国履行的是“跟投政策”,但如果合作伙伴推荐的企业“讲不出中国故事”:既不能把产品卖到中国也不可能借力中国削减成本,“这样的项目我们就不会做。”张懿宸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