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题记的题记
2008年6月3日,汶川地震后20天,我和阎建刚导演随电视剧导演工会赶赴四川汉旺灾区慰问,废墟前童鞋满地,再硬的汉子也难免落泪。站在一个残留的桥上,看小溪两岸断壁残垣,感受自然面前人命不如草芥,唯一的反应是打电话给远在哈尔滨的爱人,告诉她“爱她真好,活着真好”!
2009年9月26日,《非诚勿扰》庆功宴当晚,我在冯小刚导演处第一次听到《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创意——姐姐弟弟,唐山大地震中被压到了石板下,救济人员告诉妈妈两个里面只能救一个,最后妈妈选了弟弟,因缘际遇姐姐也得救了,但是对妈妈的恨却一直埋在心里,她用自己的举动折磨了妈妈和弟弟32年……听得汗毛倒立。
2010年初,得到了电影剧本,半宿看完,几度落泪,为妈妈元妮的苦守、姐姐方登的噩梦、弟弟方达的孤单,一个电影,剧本都能把大男人看哭,拍出来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2010年6月18日,我终于在北影华柯的放映厅里看到了这部熟悉又陌生的作品,并为他的真情激动和震动。
素描32年中国平民史
《唐山大地震》(后文简称“地震”)的故事始于1976年,终于2008年。唐山地震让方登一家生逝世两重,汶川地震救灾中却让她家人破镜重圆,这故事结构是戏剧、是命运、更是一个轮回,轮回中映照的是中国草头百姓辛苦、挣扎、寻找、回归的32年。
如果说《活着》讲述了中国百姓那前30年,《唐山大地震》就讲述了就近的30年。两个电影都有史诗的力量,都让人看到人性中的高尚与平庸,都让人看后想哭。但是《活着》是激昂、痛心并失望的,而“地震”在温和叙事中充满温暖,这情感是两者最大差别,也算是时代进步落在电影创作人身上的烙印!
元妮、爸爸、方登、方达,四口之家,如果没有那23秒的地震,他们会如同所有普通中国家庭一样,在年华中成长、年华中老去。
丈夫的逝世固然是痛的,但是两个孩子中选一个更是悲哀,这击倒了元妮,折磨了她32年,唐山这座城市可以在32年中由废墟中重建,心灵的垮塌却不可能重来。面对幸福的可能,元妮选择了回避。年年烧纸不是寄托哀思而是她唯一能够发泄苦楚的机会,平时她还要保持母亲的尊严保护残缺的家和已经残废的方达;她回避了再次爱的机会,她拒绝一切可以让自己幸福快活舒服的机会,她是想处分自己,方可苟活于世,才有脸在未来的某天去看法下的亲人。
被埋的噩梦已经在岁月中渐渐忘去,被亲人抛弃的苦楚却一直折磨着方登,被养父母带到温暖的家中也不能抚平她心坎的创伤,她明知道自己在唐山还有亲人,却坚守住这个机密,拒绝任何的寻找。她经常半夜头痛,那是何等煎熬。高考恢复,她选择远离养父母,背后的隐情是害怕再次失去;初恋,像很多少女一样她偷食了禁果怀孕后却被抛弃,她选择了退学生子,做一个未婚妈妈,因为她不想抛弃另一个生命。
与成擅长知识分子家庭的方登相对应,方达是另外一个符号,荣幸获救的他失去了一支手臂,却意外收获了别样的关爱,来自工人家庭,高考失利促他踏上南去打工的路,又下海荣幸地成为了成功人士。姐弟俩俨然一个时代的缩影,从不同角度印证了人间正道是沧桑,而他们经历的背后是否有冯小刚导演这一代人的影子呢?
为民服务的冯小刚语境已臻化境
与某些导演花费国难不同,这次冯小刚把只自己当作了讲述者——23秒中国之殇,32年吾民尚存。在这个主基调下,冯小刚营造了前所未有温和的节奏。
相比《非诚勿扰》、甚而更早的《集结号》时代,冯小刚导演用更娴熟的电影语言在讲自己钟爱的平民故事。徐帆、李晨的母子线索,张静初、陈道明的父女线索,两条线索平行叙事中将灾害贻害、亲情难舍娓娓道来。除却开场10分钟的惊心动魄和结尾10分钟的感天动地,电影叙事中段的80分钟我们几乎看不到撕心裂肺的苦楚和恸哭。可是我们为什么哭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