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导演曾表现,《唐山大地震》如果成功了,编剧有一半的功劳。这个“功臣”就是编剧苏小卫,她也是导演霍建起的老婆,熟悉苏小卫的圈内人都赞她为人低调、随和。
记者拨通苏小卫电话时,谦恭的她一再表现“自己不太会说,怕说得不好”,盼望看到采访提纲,仔细想想如何答复。最终,记者通过电子邮件采访了苏小卫,看得出来每个问题都是经过精心筹备答复的。
导演对编剧的看法很器重
记者:(以下简称记)冯导接收采访时说此前曾找过不少人改编,但大家都摸不着脉,后来找到你感到找对人了,彼此之间怎么就一拍即合了?
苏小卫:(以下简称苏)《唐山大地震》这个选题在我介入的时候已经比较成熟了,华谊兄弟跟唐山市广电局等方面的合作以及选择改编中篇小说《余震》的想法都断定了。我又和王中军先生、冯小刚导演聊了一次,重要的共鸣有这样几点:一是大家感到“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是一个文学的起点,也是一个电影的起点,把遭遇地震的母亲和女儿都推向了情感的悬崖,她们活下来了,但她们心坎会是怎样的感受,生活会怎样持续,这是个悬念。二是汶川,作家在写小说的时候,汶川地震还没有产生,但是电影开端运作的过程中,全国国民又经历了汶川,这个重大的事件在32年间是不能回避的,同时32年间国家产生了宏大的变更,通过这两次地震后的情况也可以折射出这种变更。还有一点就是写一部关于情感的温暖的电影,可以说,我是在一个比较明白的框架下进行创作的。
记:导演说最终的本子都没动过,哪怕有一句话稍许变动都会跟你打电话商量,但因为本子也来回改到第8稿,期间和导演有没有对一些内容细节产生分歧?如何形容和冯导的合作经历?
苏:合作挺顺利的。此前我和冯导确实不是很熟,可能正因为如此,我们之间就比较客气,有不批准见慢慢商量。我在工作中也接触过一些由于交换的方法问题导致合作中断的情况,所以我感到我和冯导的合作方法挺好的,值得推广。再有就是导演对编剧的看法很器重,正象导演说的,拍摄期间还在修正,虽然他自己也是编剧,但有问题会打电话给我,我感到这是对编剧的信任和尊重。
温暖故事是创作之初的共鸣
记:原小说其实有很多残暴的东西,包含女儿被养父性骚扰、被丈夫抛弃等,但影片都删除了这些负面的东西,全都是温暖向上的,如何一致决定选择这样的视角?
苏:写一个温暖的故事是创作之初的共鸣。主流电影承担着满足宽大观众精力文化需求的使命,你的产品是否干净,健康,温暖,积极,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共文化环境,关系到观众的精力和心理健康。这可能是电影和小说传播媒介不同带来的差别,我不是说小说不能那样写,我的意思是小说更个人化一些。电影决定改编一篇小说,不必定是因为这篇小说的主题,也可能是因为某个切入点,某个人物,或者某个事件合适影片的需要。《唐山大地震》电影的故事超出了原著的格式,但原著为电影供给了一个很好的起点。
记:小说以女儿为主线,影片则以母亲、女儿、儿子三条线索并行,为什么这样选择?
苏:为了更好地表达影片的主题。这个选题大概包含了三个层面:一个家庭的几个人物因为一场特别灾害导致最后生活的失衡;他们的情感纠葛,互相抱怨又在怀念,不能谅解又彼此挂念;再就是剧中人物命运的发展变更,同时,它又包含了一个32年变迁的时代话题。这不同于在一个虚拟的历史之下写一段传奇,或是在一个时间点内写一件事情,同时写到时代变迁,人物命运,情感纠葛,就是一个比较大的格式。三人并重的叙事视角,和影片格式有关,单一的视角确定满足不了叙事的需要。
记:对于母女之间的心结和纠葛是如何把握的,选择汶川大地震作为母女相认的契机是正好赶上这样一个节点吗,还会有更好的相认由头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