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近两年在韩国本土,《登陆之日》《第七矿区》等大片的票房失利,和《阳光姐妹淘》《七号房的礼物》等小成本影片的异军突起,令韩国影人逐渐放慢了追赶好莱坞大片的步伐,开始更加理性的审视本土电影的发展方向。而在中国尝试《分手合约》,不再执着于大卡司大制作,以小格局表现小情小爱,更加贴近普通观众,这也是对韩国现今制片理念的一次跨国贯彻,同时也体现了制片公司的主导优势。
《大明猩》中的“灵灵”是继《金刚》《猩球崛起》之后第三个CG猩猩角色
以追赶好莱坞为目标的《大明猩》
特效技术看齐好莱坞
今年暑期档,由中国华谊兄弟和韩国SHOWBOX联合投资280亿韩币打造的3D/CG娱乐大片《大明猩》在中韩同步上映。影片韩国票房累计93亿韩币,同时在中国收获1.1亿人民币(约合200亿韩币)票房,仅次于《分手合约》排名中韩合拍片票房榜第二位。虽然《大明猩》在韩国本土的票房不如预期,但似乎不能简单的以票房论成败,因为片中被观众反馈“逼真度直追好莱坞”的虚拟大猩猩角色,在技术层面充分展示了韩国团队堪比好莱坞的专业性。
《大明猩》讲述了一只爱打棒球的大猩猩的故事。片中的大猩猩“灵灵”是亚洲首个采用真人捕捉和CG技术打造的非转制3D动物角色,也是继《金刚》和《猩球崛起》之后第三个照片级写实CG大猩猩形象。为了完美呈现“大猩猩”这一角色,金容华导演自掏腰包投资30亿韩元打造自己的特效工作室Dexter Digital,并请来有着16年电影视效制作经验、参与过《老男孩》《汉江怪物》等80余部影片后期特效制作的郑成真担任特效总监,带领180人的特效团队共同研发了近两年时间。炼造出了如今在特效技术上足以媲美好莱坞的Dexter Digital特效工作室。
立足亚洲 有效节约成本
其实在《大明猩》筹拍之初,金容华导演曾想过邀请好莱坞屈指可数的特效团队来完成“大猩猩”技术方面的操作,但所需费用几乎是电影成本的三到四倍。而Dexter Digital特效工作室最终仅用了10%的预算达到《阿凡达》的技术水准。
一般而言一部普通好莱坞大片的特效工作人员至少会有800-1000人,而《大明猩》的幕后团队却仅有180人。他们的平均年龄30出头,有两成是好莱坞留学派,并且在美国最顶尖的特效公司有过从业经历,甚至有些人已经做到了主管级别。此外,比起好莱坞的特效团队,亚洲人的工作方式和企业文化决定了Dexter Digital拥有了一套更具有效率性的工作系统和沟通方式,从而在人工费用方面大大节省了成本,这也成为了电影《大明猩》真正物美价廉的决定性因素。
Dexter Digital的建立,更加树立的韩国电影特效团队在亚洲的领衔地位,他们的未来目标就是要打造一部足以对抗好莱坞的亚洲科幻大片。
相关阅读:
韩国导演集体来华淘金 谁能成为“打工皇帝”
戴着镣铐起舞 争议与互惠中的韩潮淘金记
下一页
非典型好莱坞科幻片《雪国列车》
韩国合拍片现状
(编辑:ruo)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