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列车》是一部由韩国投资并主控、在好莱坞制作完成的合拍电影
时光网讯 作为韩国和好来坞合拍片的成功案例,韩国导演奉俊昊执导的《雪国列车》接近完美收官。该片投4千万美金,现在在韩国上映四周累计观影人次已突破900万,且中外媒体口碑不错,北美和中国内地也将陆续公映。
但《雪国列车》并不是韩国合拍片成功的个案。仅仅今年,就有多部颇有影响力的合拍片出现。比如,由韩国CJ E&M出资打造的《分手合约》,韩国SHOWBOX与华谊联合出品的《大明猩》;前者在内地收获近2亿票房,后者则自主研发出比肩好莱坞的CG特效技术。
中国内地虽然合拍片的制作风头正劲,中国资本逆袭好莱坞的话题不断,也出现了《伯爵夫人》、《一千零一夜》、《战争女王》、《太极侠》、《城市游戏》等大批中外合作片。但至今为止,都没有出现一部口碑和票房俱佳的成功之作。中外合作影片,不是被吐槽华语明星"打酱油",就是影片质量不理想,"雷声大雨点小"成了通病。
同为亚洲近邻,韩国在电影合拍上已经走到前列,无论在制片理念、制片方式,都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分享的经验。记者多方采访,试图梳理韩国电影合拍片的制胜之道。
《分手合约》在中国内地取得1.9亿票房,创中韩合拍片最高票房记录
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分手合约》
“制片中心制”优势彰显
2013年一部全韩资制作的小成本华语爱情片《分手合约》在内地市场揽货1.9亿票房,刷新了中韩合拍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该片前期制作费用由韩国CJ E&M全额投资,从策划到制作再到宣发,整个过程由CJ E&M主控完成,是一部专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作品。正如CJ E&M事业部部长郑泰所讲“一部好的合拍电影一定要从计划阶段开始就针对某一个特定市场或国际市场有充分的准备”。
作为最早试水内地电影市场的韩国公司之一,CJ E&M最初在项目开发上并不顺利,没有掌握核心的导演、编剧资源,让"本土化"、"接地气"成为打开中国市场最大的难题。《分手合约》制片人表示:“中国的导演和编剧强调个人表达,而制片方CJ强调商业片应遵循的规律,这让双方短时间内难以找到沟通的‘语汇’,为了实现拍摄目标,所以请来了曾与李英爱和孙艺珍都有过合作,本身是编剧出身的韩国少壮派商业片导演吴基桓和中国编剧一起工作”。
吴导演原计划要翻拍他曾经大获成功的处女作《礼物》(2001),但由于原作设定的三四十岁的受众年龄并不适合中国市场,就又让中国编剧写了一版针对年轻受众的剧本,对此吴基桓导演也没有固执己见。虽然这有违于CJ一贯严格遵照的评估体系,但面对充满未知和变数的中国市场,韩国人还是果断选择了面对现实。从导演的选择,到剧本的受众定位,即便中韩分歧不少,但制片公司始终在保证主导地位的同时,把控住整个项目以中国为主要市场的大方向,灵活应变,做出并非"最佳"而是"最合适"的决定。
不盲目求“大”的制片理念
此外,一贯看重渠道建设的CJ还在此次《分手合约》的制片过程中彰显出优势。经历了2009年《非常完美》和2011年《我知女人心》两部影片的"加磅合拍"以及在中国发行《深海之战》等韩片的经历,CJ获得了充足的在中国市场进行制作、宣发的经验,这另他们在操作《分手合约》时显得更为得心应手。
虽然《分手合约》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剧情和对白却存在硬伤。这或许是中韩合拍片在磨合中必然出现的问题。认识到影片所存在问题,剧本不够好,用包装来弥补。除了主打白百何和彭于晏的明星牌,韩国人最擅长的包括所有物料、海报在内的韩流包装最终为影片加码不少。可见认清自身优势,扬长避短,也是影片票房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