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各地楼市成交骤升,一时间,楼市回暖说甚嚣尘上,甚至有开发商开始琢磨着要趁此机会开始涨价,理由很简单,成交量都上来了,说明价格底部已经筑底,趁着金九银十的旺销季节,自然要涨点价格多收“三五斗”。无独有偶,市场上“利空出尽即是利好”的说法也出现了,认为年底之前不可能出台新的调控政策,观望期已经结束,刚需们该出手了。
难道遭遇了史上最严厉调控的楼市真就这么反弹回暖了?
的确,8月份成交量上升是事实。仅以北京而言,8月份的商品住宅成交量就比7月份上涨了14.5%,二手住宅的成交量也上涨了23.59%。但从成交结构看,商品住宅的成交主要集中在单价在2万元以下的中低价位项目上,二手住宅的成交中,学区房、轨道房功劳甚大。另外,据北京中原统计数据显示,新政出台以来,北京市新取得销售许可证的82个项目中,有21个项目销售率不足5%,有31个项目销售率不足20%,销售率超过五成的项目仅为27个。
这样的成交数据,只能说比目前看最惨淡的5、6月份强了,但要说回暖为时尚早。
房地产利益群体急于放出“回暖说”的心情可以理解,早点回暖,早点解套,而且历次购房者与房地产利益群体的博弈中,利用信息不对等营造的舆论风向都是后者完胜的重要法宝。但部分人士急于解燃眉之急时,最好抬头好好审视下此次调控的政治意义。要知道,此次调控已经非比以往调控,对国家、对普通民众意义都异乎寻常,中央政府一再强调不达目的不罢休,才4个月就草草收兵,听任房价重返上涨轨道,怎么可能?
不想建立在降价基础上的“市场回暖说”,如果失败了也就罢了,若真的成功忽悠了一批购房者入市,并高价购房,下一步的后果很难想象,至少对开发商们而言,就没有前面4个月那么好过了,任志强所说的“核武器”并不会仅仅停留在“传说中”。
日前,在北京市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组织的“当前房地产形势报告会”上,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直言不讳地说,价格是老百姓衡量调控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价格下来了,百姓就会认为此次调控取得了效果。因此,“商品住宅的价格必须下来。”
近日,发改委也表态说正在积极推进和研究“房产税”,上海、重庆等多个城市也都在传出消息做试点准备。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更是在8天内,连续两次强调贯彻房地产调控、抑制投机炒作。人民日报更发表评论《房价合理回落是大势所趋》,称如果房地产调控长时间不能见效,应当适时出台进一步的政策措施。
所以,开发商当务之急是降价换销量,千万别空想能带来价格上涨的“回暖”,否则,“核武器”一旦放出,杀伤力之大,恐怕就不仅仅是销量下滑那么简单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