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描写一个项目是否是绿色生态,必定包含五个方面,不能说能源很好,室内环境很好,其他的几个比较差是不行的,五项都要达到基础值。
绿色低碳的研究系统,根据单一指标和量化来看,从国际的经验和中国的情况来看,可以量化的内容不太多,但是比重很大,例如建筑节能对于减碳的作用,室内环境质量、住区水环境,虽然占的比重不大。低碳交通,是指住区内的交通,住区外因为科技的发展,还未到定量的指标,因此作为待选项,这一项的争辩是比较大的,因此将生产的问题考虑在其中的。
绿色的五个系统包含权重,水环境占了21%,美国的标准更高,因为美国不缺水。
我们将绿色的所有指标拿出来,哪些跟碳排放是有关的,例如保护当地人文,棕钙文化是跟碳排放无关的。室内舒适度如何增加,有的跟碳排放是无关的,我们发明住区环境选址方面34%是跟碳有关的,64%是无关的。能源跟碳排放是有关的,住区环境19%是有关的,绿色评价系统中41%的指标跟减碳有关的,59%是跟减碳无关的。要谈低碳建筑就是41%的问题,其他的59%是谈不到的,去年我们的定义是绿色低碳,我们的措施先评价是否是绿色,达到绿色的基础指标后再谈减碳的问题。
低碳住宅到底是怎样的住宅,我们分析了国内实际个建筑和国际上著名的建筑,谈到项目无论是低碳还是零碳,有很多的提法,共同的一点是可再生能源,其中的贡献量是非常大的,超过了减碳量化指标的50%,现在很多的项目找我们的时候说盼望做绿色低碳,我们首先问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情况,很多处所只是做了太阳能草皮,地缘热泵和太阳能,如果要做中国领先的低碳项目就有很大的争议。
昨天的会议和前天的会议我们发明,非常大的著名品牌的老总都作讲,我做绿色和低碳可以给我掉来怎样的利益,没有利益我怎么做,这是非常尖锐的问题,虽然说了多年,实际上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做节能和绿色低碳的时候,仍然是非常被动的,田总和招商地产等等有很好的绿色开发理念的企业除外,毕竟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的品牌企业做绿色低碳的时候是非常被动的,可能有两个方面,这些天很多的嘉宾都谈到了政策,我国在绿色节能方面的政策目前是不完善的,就是缺一头,例如多少层的建筑必须有遮阳和太阳能,目前尚未见到普惠型的,田总讲了你们是建筑部的节能示范单位,一年的指标是很少的,大家都在争取,但是没有普惠的,如果都做到了,国家和财政部就给予补贴。
开发模式决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刚才说了绿色节能和低碳建筑,大家说成本增加是一条,全生命周期必定会解决问题的,后面会将钱挣回来的,绝大多数的企业建设住宅后将建筑卖掉了,开发商通过绿色的概念将成本收回来,真正的长期收益开发商享受不到,因此开发商不主动或者是被动的原因,这几年我们突然发明一个问题,谈到公共建筑的时候,第一公共建筑的能耗和住宅的能耗相差10倍,量非常的大,很有意思的一点,国内做了很多绿色建筑,著名的项目和企业,公共建筑的比例相当高,例如北京财富公馆都是高能耗的建筑,这些公共建筑是甲方持有的,最近访问了几家企业,不点名是哪些企业,我们谈绿色生态住宅的时候,他们说绿色很好,住宅的事情先放一放,办公楼运行了一年,电费太高了,一年800万的电费,是否可以先将问题解决了,尤其是这两年住宅政策把持后,很多的企业走向商业建筑,自己持有和运行一年后,考虑前期未考虑绿色生态,后面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公共建筑方面的积极性要高于住区的工作,后面简略的就空间文化特点,输配系统进行简略的介绍。
输配系统比能耗还要大,既有的建筑,能耗系统,新风系统、中央把持系统都很先进,实际上公共建筑设备的程度平均要高于发达国家,因为我们是后发展的,而且采用国际上高的标准,简略的说是四肢发达,头脑简略,但是管理系统和物业管理运行上,能源管理上,几乎所有的运行系统中都没有能源管理和优化系统,国际上的经验通过运行管理,使能耗下降10%—20%,最近做了两个研发,不用动大范围的空调设备改革,就可以使运行系统能耗大幅度的下降,研究院将大的工作重点专项公共建筑,跟开发商讲的话,开发商100%可以听得懂,而且愿意的投入,因此对于公共建筑的需色低碳会成为中国房地产的突破口,要比住区建筑更好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