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坚挺的房价和种种有关房产新政松绑的传闻,一方面是有关部门坚定不移贯彻新政的决心。对于政策与房价的僵持状态,大众对未来房价的担心和焦虑远远多于对政策的信心。既然政策如此高调,各部委的决心如此之大,为什么却难以撼动明显不合理的高房价,这种恶性博弈的背后,不乏现实生态下中央、处所和开发商缭绕房地产而各打算盘的“经济逻辑”。
以本次房地产新政的种种传闻为例。之所以有关于房地产调控政策提前结束的论调,最重要的原因是对下半年中国经济下滑态势的担心,在最近高层的频繁调研中,高层对中国经济下半年的走势见解很谨慎,而温总理在湖北等地考核时关于中国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的增多更是被很多人视为未来宏观政策松绑的一个信号。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处所政府、开发商乃至学者们对于刚刚实行不到三个月的房地产新政提出了可能放松的断定,在某种程度上也绝非空穴来风。而二季度的经济数据似乎也印证了这种担心,GDP增加从一季度的11.9%降至10.3%,超过了预期。
除了经济增加的考量之外,本轮房地产的政策目标含混也成了博弈各方利益的焦点。按照新政的字面意义,本轮房地产调控的目标在于“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就此而言,全国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势头基础得到了遏制,一些人认为,既然政策的目标不是为了房价的下跌,而只是“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房地产调控已经达到了目标,无需持续调控或出台新的政策。
就时下的态势而论,房价的坚挺已让房地产陷入了最坏的“纳什均衡”,这种没有让步和非理智的自杀式博弈虽然带有某种赌博和侥幸的成分,但就成果而言,无论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房地产以及大众,都是最坏的选择,最近三个月以来成交量的暴跌更是预示着开发商与大众之间对目前的房价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在资金链日益收紧,大众对房价不认同的情况下,支撑开发商信心的,依旧是对政策的幻想,很显然,这是一种纯粹的政治逻辑。
诚然,中国房价的确复杂,房价的逻辑也不纯粹是经济的,但就目前的形势来说,这一次开发商选择的“硬扛”的策略基础上可能算下下策的选择:一是就中国经济而论,上半年11.1%的增加几乎意味着,中国经济2010年的增加在9%以上已经没有任何悬念,尽管从二季度开端,增加的确在放缓,但只是从一季度较快的12%左右下降到9%-10%,依然属于全球最快的经济体。
在经济增加态势良好的情况下,政府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具有极大要挟的高房价的束缚;二是就政策的公信力而言,一旦调控松绑,所谓史上最严新政很有可能成为“史上最短”的房产新政,最起码可以断定,房价在没有回落的情况下将再次迎来报复性的反弹,房地产政策将彻底丧失民意基础和支撑,这对任何一个执政党而言,都是最危险的选项;其三,就房地产本身的发展而言,本轮房地产调控不仅仅是把持高房价,更是为中国房地产未来的健康发展确立一个公共政策的框架系统,包含房地产在内的一系列举动不仅仅立足于当下,更是放眼于未来。
基于此,笔者认为,为了打破目前的僵局,决策者应当就目前的房地产调控释放明白的信号,在中国经济基础面向好的情况下,政策应当优先选择“稳固和延续”,应当保持解决中国经济的结构调剂和深层问题,保持打消房地产泡沫幻灭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隐患,切不可贸然让房产新政再次半途而废,同时,应当启动问责机制,督促处所出台配套细则,新政百日已过,处所配套细则的出台却遥遥无期,如果没有追责机制,政策将依然会被处所政府悬空,难以施展其威力。
7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和党外人士座谈的时候特别强调“七个持续”,其中就包含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现在是必须发出明白信号的时候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