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主体功效区计划》。会议审议通过的《计划》在国家层面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并明白了各自的范畴、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
有关专家和官员在接收《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现,推动形成主体功效区将使区域发展实现三大历史性变更:调剂国土空间结构,集约化国民生产与生活;实现地区间人均财政支出程度的均等化;淡化和抛弃GD P政绩考核系统,走向差别化政绩考核。
重整河山:国土空间领导区域计划
日前,在环球夏季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表现:推动形成主体功效区就是要调剂空间结构,重整河山,使产业集聚布局,人口集中居住,城镇集中散布。
据介绍,《计划》的制定基于一个基础事实:我国虽然国土广阔,但人口众多,真正可供开发利用、合适人们生活居住和生产的空间有限。几十年来的粗放式发展,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才能的盲目开发,造成水源污染,河湖干枯,环境污染加剧。
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主体功效区计划的概念———分层次推动主体功效区计划工作,为增进区域和谐发展供给科学根据。2007年9月,《计划》形成初稿,3年后获通过。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告诉记者《计划》之所以经过长时间酝酿慎重推出,除了涉及到繁琐的核算和制度因素外,还牵涉到各个地区的发展利益,涉及到各个部门政策的调剂。
以往的计划更多地是以和谐经济为主题,而本轮主体功效计划则整体上着眼于国土空间中经济、人口、环境等的可持续和均衡发展。据懂得,全国主体功效区将分层次推动,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国家层面将选取30%左右的国土,分为国家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4类。其余的全部国土由省级划定主体功效区。
专家表现,从去年至今,国务院缭绕我国的东、西、东北和中部四大经济区域,密集批复了十几个区域计划。这些区域计划中,虽然有的突出了发展低碳经济,但缺乏一个领导性的文件来领导各区域的发展。所以,《计划》请求各地区不能只埋头发展,不顾自身发展定位,疏忽全国性、总体性的利益。
转移支付:实现人均财政支出均等化
专家告诉记者,推动形成主体功效区,实现区域的主体功效区定位,走出一条区域和谐发展的道路,要害要确立一套各级政府、各类市场主体能够自觉自愿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机制和体制,这就需要调剂和改革现行的一些政策和制度,其中最核心的是财政和绩效考核。
专家表现,对财政体制需要进行再改革。改革的方向应当是,使各地区财政支出的范围重要取决于人口的范围,而不是现在的重要取决于财政收入的范围,这样处所推动发展的行动才干不被扭曲。
据有关方面预期,《计划》实行后,我国将逐步建立以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为主体的转移支付系统,进步中央和省级财政对生态地区和农业地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系数;增设生态地区生态保护支出项目;兼顾目前的各类生态环境专项转移支付并改为综合性的生态修复转移支付;加大各级财政对禁止开发区域的投入力度。
应当在科学选定因素和断定权数的基础上,对目前的均衡性(一般性)转移支付公式进行调剂和完善,其最终目标应当是地区间人均财政支出程度的均等化。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表现。
专家建议,为了保证一般转移支付公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可以考虑设立一般性转移支付拨款专家委员会,专门负责财政转移支付公式的断定和调剂,提出转移支付计划,经国务院批准,报人大审批。
淡化GDP:走向差别化政绩考核
绩效评价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评价导向,应根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效定位,履行各有着重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而不应对所有地区履行同样内容的考核。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现。
一个可以预期的政策趋势是,国内政绩考核将产生重大变更。对城市化地区,应强化对经济机构、资源耗费、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以及外来人口公共服务笼罩面等的评价,弱化对GDP增加、招商引资、进出口贸易的评价。对限制开发的农业地区,要强化对农产品保障才能的评价,弱化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干经济指标的评价,重要评价农业综合生产才能、耕地特别是基础农田保护等。对限制开发的生态地区,应强化对供给生态产品才能的评价,不应评价GDP、投资、工业、农产品生产、财政收入和工业化、城市化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