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华玮
中国正进入“全民PE”时代,各路投资人一窝蜂抢Pre-IPO(首次公开募股之前)项目,猖狂的PE浪潮目前已把IPO前估值推高至15~25倍的市盈率。
谁有“关系”,谁就能拿到Pre-IPO项目,进而“一夜暴富”。这种“关系”比“品牌”更重要的局面,培养今日PE圈的腐败。业内人士认为,目前PE行业这种“贵”而“乱”的现状,未来可能导致宏大的风险。
PE大跃进:不追成长,只追上市
“有没有要上市的项目让我投点?”东方富海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玮最近经常接到有钱人这样的电话。
与当年美国PE刚兴起之时类似,中国正处在PE乱象纷呈的早期发展阶段。
越来越多的钱不断涌入PE行业,有钱的实业界老板、年轻的“富二代”纷纷进入PE投资队伍,非专业投资者远多于专业投资者成了PE行业的典范特点。在PE行业,一个优良的基金管理人需要5~10年的投资经验积累,而现在做投资的管理人员好些是刚入行,或者是从其他的市场赚到钱,然落后入这个行业,没有经过长时间的考验和锤炼。
2010年5月6日,号称史上最贵发行价的海普瑞(002399.SZ)上市。海普瑞上市最大的赢家是目前在美国备受斥责的高盛。2007年9月3日,高盛全资子公司GS Pharma对海普瑞增资491.76万美元,GS Pharma共持有海普瑞药业1125万股,占12.5%的股权。2009年,海普瑞增资扩股,GS Pharma已持有海普瑞4500万股,以参股的股数和价格综合盘算,GS Pharma所持4500万股股份的平均持股成本约为1.57元/股;首日上市发行价148元/股,发行市盈率73.27倍,GS Pharma在不到3年的时间中,净赚65.89亿元,获利达93.27倍。
GS Pharma在海普瑞上市一年后,即进入海普瑞3年8个月后,便可退出。高盛进入海普瑞无疑赚得盆满钵满。
高盛投资海瑞尔并非特例,Pre-IPO在去年底开闸的创业板中更常见。
“PE的投资时间集中在2007年以后。如果以2005年以前、2005~2008年、2009年3个时间段来划分,23家PE投资企业中只有1家的投资在1999年,19家企业的投资呈现在2005~2008年,7家企业的投资在2009年,即投资不到1年企业就实现上市。”陈玮分析说,创业板首批28家企业,超过40家PE投资了23家创业板首批上市企业,占82%,按股票发行价盘算,其总投资额已增值6.24倍。不过,这些投资大都属于Pre-IPO型投资。
“贵和乱”,这是嘉富诚国际资本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锦桥对目前PE市场的评价。
事实上,中国PE市场发展正进入一个怪圈,PE一拥而上投资于Pre-IPO,与以往PE界常见的“项目找钱”不同,现在的Pre-IPO是“钱抢项目”。
“PE很热,钱多、人多。”东方富海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玮说,“但PE投资在中国还很乱,不是这个行业里的钱太多,而是什么人都在搞PE。”
《2010年第一季度私募股权投资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一季度新募国民币基金41只,募集金额达28 .68亿美元。用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龚方雄的话来说:“现在想进入私募股权基金的资本太多,新成立的基金如雨后春笋,这必定造成大家抢项目标现象。”
PE热离不开被爆炒的创业板。去年底开启的创业板,培养了很多PE投资者“一夜暴富”的神话。据深交所6月9日披露,86家创业板个股总市值3969.18亿元,流通市值895 .51亿元,创业板平均市盈率69.03倍。
创业板的高市盈率,使得Pre-IPO项目标投资价格节节攀高。近日在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龚方雄指出,中国目前股权投资、IPO前投资估值高达15~25倍市盈率。
“我遇到若干个企业,只能去看材料,不能给复印件,甚至有的企业只让看复印件,不让看原件,但有的同行依旧给这样的企业投资了。”东方富海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程厚博说,在投资的时候,呈现了一些非理性因素,有些企业甚至不让投资者进行比较充分的调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