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能否成功推动新浪从单一资讯类门户、靠广告收入为主的商业模式,向以“互动交际”为核心的模式转型
《新世纪》周刊 记者 王姗姗
2010年,微博终于把日益“传统化”的新浪带回了互联网的潮流前沿—这样的局面,甚至超出了新浪团队自己的想象。
在中国公认的“四大本土门户网站”中,腾讯凭借即时通信工具QQ牢牢黏住用户;搜狐、网易也都在几年前便将收入结构向网游倾斜;只有新浪,创业十年来,始终依附信息整合来集合人气、吸纳广告,给人的印象越来越像一个“网络化的传统媒体”,其过于单一的收入模式被资本市场诟病。
如今微博已被新浪视为一根“救命的黄金稻草”,图谋将其作为产品多元化与利润新增点的突破口。受监管束缚,微博目前只能以“公测”身份亮相中国市场,但这仍难以拦阻新浪对微博未来的谋略与野心。
新浪CEO兼总裁曹国伟一再对外表白,微博已成为新浪继门户网站和博客之后值得依附的下一个信息整合平台。而新浪在博客和微博两类产品上的投入亦显出天壤之别:目前微博团队范围已近十倍于博客团队。
微博的全称是微博客(MicroBlog),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移动WAP终端向自己的微博主页很方便地发布140字以内的简短文字信息,并对其“粉丝群体”(网络风行语,指热爱、追随者)实现即时分享。
微博模仿的对象是Twitter。2006年,始于美国旧金山的Twitter,以“矩阵式信息裂变传播”的网络创新模式横空降生,两三年间便大红大紫,全球拥趸达到两三千万范围,业界争相模仿,新浪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时至今日,由于商业模式仍含混不清,用户发展空间又陷瓶颈,迟迟未能实现盈利和上市目标的Twitter,已令VC(风险投资)股东们心焦。这时,加上了中国式创新的微博在中国市场方兴未艾,用户群以几何位数增加。但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要打破Twitter的盈利魔咒,令新浪赋予其的一切想象变成现实,恐怕还是一条漫长而布满荆棘的道路。
舍SNS取微博
“门户网站只能单向浏览,而博客也只是web2.0的‘一张皮’,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的重要趋势,就是从一个单纯的浏览关系转到互动关系。”一位接近新浪网管理层的人士向本刊记者分析称。和目前业界广泛见解一致,新浪也认为社交网络(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是互联网利用的“必由之路”。
“人人网和开心网的注册用户数都在包围新浪,但开心网已把网页游戏产品做到极致。”上述人士对本刊记者说。2009年初,新浪已感到到国内几大 SNS网站的人气挑衅,当时摆在新浪面前的难题是“拿什么样的产品去跟人家已经有5000万用户的成熟产品竞争”。
“我们最初设计了‘SNS+微博’的组合构架,曹国伟试用以后,认为‘这么复杂,我都不会用,怎么能让用户接收’。功效太多,特点却不明显,反而让用户无所适从,所以他决定化繁为简,最终只保存了微博这一项。”
新浪公关部微博产品负责人纪芸向本刊记者回想起微博的出生与演变。她流露,2009年4月,新浪拍板搞SNS,产品设计经讨论后被否决,最终被保存的微博项目从7月开端研发,四周后便推出内测。此后,微博的魔力开端发酵。
“8月内测的时候,我们完整不知道中国人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微博,就是根据自己的运营经验去修正了Twitter的设计。”纪芸介绍说,“公开化平台的信息的裂变式发送”是新浪师承Twitter的核心;此外,评论和转发两大功效则是新浪的原创,因为中国网友习惯于“无评论不消息”。
资深互联网评论人士谢文认为,“Twitter本来只是一个中等量级的网络创新,它在即时传播消息和人际互动方面有新意,但作为大的平台基础,现在看来显然过于简略、初级。”
曹国伟雄心勃勃地预言,“微博才是移动互联网的杀手级利用”。新浪研究了国内其他较早的微博网站。在新浪看来,以饭否为首的国内微博网站错在全盘照搬Twitter,缺乏对用户的领导培养;再者,在对不良信息的把控方面缺乏运营经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