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营销其实是和花费者进行面对面的互动,”新浪微博市场部的相干负责人称,“企业的出发点要真实可信,传播内容的话题性要强,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后果。如果只是拼命传递促销的信息,或一味地说好话,那么你的受众和粉丝对你的信任感立马就会下降。”
这个结论看似简略,但要履行好却并不容易。一直以来,人们心目中的营销就是为公司设计完善的“品牌人格”,但事实上,和用户沟通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谈话——用户想要听到的是自然、轻松、真实的人娓娓而谈,而不是装腔作势,故弄玄虚。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辛辛苦苦为公司设计一个精巧的形象,不如用草根化、平民化的方法拉近和花费者的距离。而这一点,正是微博集合人气的要害。
破译营销密码
在越来越凸显互动、口碑的营销趋势下,新的问题随之延伸而来:哪一类互动人群更具商业价值?怎样的沟通方法效率最高?
在金乃丽看来,企业在计划网络社区营销前,需要搞明白两个问题:第一,我的花费者在哪里?这就需要公司弄懂花费者的行动轨迹,包含“他们散布在什么类型的社区,他们的价值观及对广告创意的偏好是什么”。
从统计角度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雅虎公司的研究人员发明,如果一个用户点击了某条网络广告,那么他的好友点击雷同广告的几率是其他人的3至4倍。换言之,雷同圈子里的人们更乐于分享信息。
微博或SNS社区供给了不同细分市场的群体,而广告重要做的,就是在平台上找准自己的目标群,“发掘用户属性”,将品牌通过口碑营销传递出去。以可口可乐为例,它的营销受众群十分多元,40多岁的人会喝可乐,18岁以下的90后人群同样爱喝。但对公司而言,只有针对某一类年轻用户,公司才合适在微博上投入营销,营销的后果也最有效。
除了研究用户外,广告主还要回头好好研究自己。管理者需要问的是,我做营销是为了实现什么目标?产品和品牌目前处于哪一个营销阶段?
就微博而言,各品牌在平台上的诉求也千差万别。比如,有的企业将微博作为品牌营销的渠道,它们往往会在微博上搭建一个以企业LOGO为主的页面;还有些企业,将微博作为产品销售的渠道,于是不难发明一些写字楼的方便店会在微博上注册推广,并统计当月的订单,增进销售;还有一类企业将微博作为事件营销或运动推广的平台,如买一赠一,赠送优惠券等。另一些企业将微博作为CRM的平台,进行现场的交换或客户答疑。
“对广告主来说,它们需要弄明白营销的目标。然后针对上面的综合因素,选取若干个营销方法去做。”金乃丽指出。
尽管SNS或微博上已经浮现出一些有趣且成功的案例,但SNS营销的另一个问题是,这种植入、合作、互动的模式很难实现范围化,每个案例都需要投入大批的人力。“在开心农场上,可能悦活是成功的,但换个饮料品牌,或换个游戏就未必成功了。”湿营销很难像卖广告位那样大范围地复制。
事实上,即便是Facebook,至今也未能证明自身是个合格的广告平台。用户们似乎只关心朋友的情况,不太注意网站上的广告,而广告商恰恰是根据点击量来付费。
对此,王宏鹏的观点是,“现在我发明很多客户单纯按照点击和销售来评估媒体,譬如,我选了四个媒体,我不关注用户毕竟是什么人,而是关注每个媒介新增的成本和收益。说不定某个媒体凑集了一批有社会影响力的人,他们当期不会购置,但是他们可以帮助你的产品品牌进行扩散,所以这个过程中是个媒体评估的过程,我盼望广告主关注这个过程,而不是关注某个网站带来的CPC(Cost Per Click)值多少钱。”
这个问题在国内同样存在。广告商的疑问在于,过去在电视上投放的广告可以用收视率来评估,投在门户和搜索引擎上,也会明白知道笼罩的人群和点击率,但对于新兴的SNS营销,该如何衡量后果?至少目前,市面上没有特别统一的手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