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安然
一周前,北京警方高调发布,成立“公共关系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进行警民互动、警队形象建设、涉警危机公关等公共关系建设。警方还将开博客和微博,与看法领袖、普通网民进行交换互动。这是北京警方首次明白转达将以官方的名义应用微博公开警务信息。
从2月24日开端,广东省21个地级市及省公安厅的官方微博已经相继开通。应用最新式的媒体工具,通过互联网上与大众,直接沟通,夺回网络上的话语权,中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警方在这一点上不谋而合。但是,警方的这种努力是否能起到预想中的后果,目前仍不得而知。
问题1
警方为什么要开微博?
争取网络话语权
除了方便工作之外,公安机关以官方名义建设博客微博,更多的则是出于争取网络话语权的考虑。
尽管在传统媒体中,警方几乎控制着全部信息起源,但在更加自由的网络之上,官方声音的作用不仅大打折扣,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在众多群体性事件中,如有网民声援当地警方,几乎无一例外都会被扣上“五毛”标签。警方发布信息内容的选择性、发布时间的滞后性,都给自己的形象带来了不利影响。
北京市公安局消息办主任刘大伟说,开设博客微博之前,北京警方已经考虑到网民可能在博客中“拍砖”、辱骂等等。遇到这些问题,就需要民警更有耐心去说明。“我们会把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及时传给相应的职能部门去解决,争取尽快给出回复。”
问题2
为什么警方的声音在网上比较无力?
对责难未做出有效回应
中国国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说,在 2006年轰动一时的邱兴华案件中,她曾经饱受不控制话语权之苦。“我其实有一段时间什么话都没有说,可就因为一篇不正确的报道,到处都是批评我的声音。我总不可能到每个人面前都跟他们说明一通。”在这种情况下,当年12月21日,李玫瑾开设了自己的博客,直接向大众,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是,某一个警察个人获得表达的机会相对简略,只需建一个博客或微博,能够直接面对大众,即可。而警察这个群体要想获得话语权,难度剧增。
李玫瑾认为,以警察检查国民身份证为例,警察对社会具有的强迫权利,使他们很容易对国民的基础人身权造成要挟。正是这种强迫权利,使得大众,基础上只能处在被检查的地位上,所以很难站在警察的角度去考虑其他问题。而这种权利的强盛和人身检查导致的压迫感或耻辱感,使得大众,反而容易形成某种对峙情感、甚至挑衅愿望。
也正是由于这种对峙情感,在相对自由的网络上,导致了对警察的谩骂、诋毁甚至咒骂。而警方的声音在网上较为无力,对一些实际上非常 “低幼”的责难无法做出有效回应,于是导致质疑声日益铺天盖地。
争取话语权的要害在于信息发布的及时、正确和全面。但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以警方现有的工作模式,信息发布——无论是通过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很难做到足以令大众,满意的及时和全面。
问题3
已有的警察博客微博是什么样的?
颁布信息或史海钩沉
在微博大行其道之前的几年,不少公安民警已经在网络上陆续建起了自己的博客,很多人已经习惯于通过博客介绍自己的工作,表达对公共问题的见解,有些还获得了宏大的点击量,得到网民的认可。
许建民是北京交管局东城交通支队一名宣传民警。去年8月,他以“东城老许”的名字,在搜狐网上建起了自己的博客。“最初的目标就是想宣传我们队里的先进人物,本来这些事情必需要依附报纸、广播、电视来干,后来大家都盼望能在网络上有点影响,所以就建了个博客。”老许说,开端的时候有点玩的意思,最初几篇博文,全是交通队里的好人好事。后来随着点击量越来越多,老许动了念头,干脆把它变成自己的一块阵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