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骏放弃了技巧岗位,转而成为管理人才,“这在他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因为技巧人才在微软虽然待遇很好,可是今后的发展也就在一个简略序列内。而高管意味着选择更多,“当时中国大陆留美的学生们都还在各高校各实验室里学习,很少有像他这样进到企业的,所以他总感到自己资格老。有一段时间,在上海外企工作的大陆高管聚会,他出场的时候,都感到自己是老大”。
他那个阶段的生活也像外企的洋老总一样,引得大家的注意:“常年住在酒店里,不买房,闲的时候就打高尔夫球,是上海那些洋大班的派头。”
不过唐骏不光是摆派头,他工作上的成绩也算优良。这位高管介绍,其实大中华区技巧中心开端级别很低,可是两年后,就开端向东南亚及日本、印度供给服务,4年后,进入成熟期,先开端对英国供给服务,后来对美国本土供给服务。“唐骏那时候有豪情,也有创业幻想,号称每天都在面试新员工,每个人的面试他都参加了,当时中心里全是最年轻的面貌,一水儿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不少工作了一两年的就被提升了,我们那里25岁左右的经理比比皆是。当时大家都有点崇拜他,知道他是因为出色才从美国总部派回来的。”
微软全球技巧中心当时成为微软在中国的某种象征。“记得他一开端上媒体宣传的还是全球中心的管理多好,一进公司就有职业提升打算,换季时供给雨衣、提包什么的。后来不同了,上的电视节目多了,他开端讲故事,讲自己如何面试,我记得那时候他最爱好讲的故事是,我要招一个总经理助理,但是现在还没有人合格,我重要考核人聪慧不聪慧,有三个问题,什么博物馆讲解人员把一文物误送给考核的领导了,她应当如何把文物要回来之类,听起来很像头脑急转弯。其实我们招人更重视其基础素质,不是这些花哨的东西。”
唐骏的一流职业经理人形象,其实是在媒体上慢慢塑造的。
“他出去的时候,很多小企业捧他,我记得那时候为了倾销,技巧中心想出一个主意,找一些售前合作伙伴,说我还没把软件卖给你,已经开端供给服务给你。成果这里面有些很擅长利用名声的小企业,其实也是想靠微软这棵大树,你就可想而知唐骏每次出场的受欢迎程度。”
“那也是唐骏顺风顺水的几年,第三方咨询公司调查,这个部门的员工满意度很高,你知道,美国人很爱好看这些数字,唐骏得到总部若干次褒奖也并非虚言。总而言之,那时候盖茨是个神,唐骏类似于我们和这个神接洽的纽带,所以,那时候我们感到他优良,有豪情,包含包一趟专列带我们集体上井冈山这样的行动,大家都感到充满了豪情。”
“其实他在微软已经具备了职业经理人的种种特点,并不是出去之后才学会的。那时候职业经理人这个词刚在中国兴起,他和我们交换的时候,我们笑他,说在媒体上他已经是一流的职业经理人形象了,他表面上还推辞两句,可是看得出很高兴。不过他还是感到职业经理人太弱势,在中国,职业经理人都是听老板的,完整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什么高昂转会费。诚实说,他当年并没有做好离开微软的任何筹备。”这位高管说。
职业经理人的标准
与唐骏比,吴世雄,包含他和唐骏共同的新上司——微软大中华区总裁陈永正,都像更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吴世雄和陈永正都于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美国高校,更早地接触了美国企业,也都属于IT行业最早的中华区总裁级别的人。吴世雄在来微软前,任职英特尔中国市场总监,而陈永正是当时本土化程度最高的摩托罗拉资深副总裁,中国区总裁。离开微软后,陈永正任职NBA大中华区总裁。
不过,吴世雄和陈永正都不愿意评论唐骏,也不愿意评论唐骏是否合乎一个高级职业经理人的标准。吴世雄很隐晦地对本刊记者说:“我们后来看见隆重的人,也从不谈这个问题。”
他们这代台湾地区出生的总裁非常职业化:少说自己的事情,比较多为企业考虑,在其位谋其政,“把自己吹得厉害了,对企业没有太多利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