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与吕欣欣创办Feedsky时,邢勃有自己的幻想,“我们当时幻想这个东西以后会成为一个标准,很多很多人都在用,我很骄傲,终于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现在,他用两个字评价当初的创业,“很二”,他说,“你可以拿这个当标题,WEB2.0很二。”
Feedsky的创业范畴是当时最热门的RSS。事实上,其模仿的美国鼻祖FeedBurner在2007年以1亿美元的高价卖给了谷歌。
这个产品在中国并未被接收,让邢勃沮丧的是,在Feedsky运营三年之后,他在网站后台发明,活泼用户只有不到1000人,而这几百人中的大多数还是邢勃的熟人,在这三年里,邢应用各种比喻和说明试图让父母弄明白自己毕竟在做些什么,“我干了两年半,父母愣不知道做什么,你说这玩意可笑不可笑?”
Feedsky从一开端就没有真正的商业模式,吕欣欣们为网站设计的“商业模式”是在用户订阅的博客里参加广告,“这个东西本来就不靠谱,因为Feedsky本来就没人订。”邢勃说。但是,Feedsky仍然设计出了一个看起来相当完善的商业模式,一个拥有相当技巧含量的广告辨认和发布系统,广告主可以通过系统找到合适广告发布的博客,通过这套高级的主动化系统,Feedsky可以向符合自己需求的博主发出邀请,请对方撰写符合广告商请求的文章,博主在发布文章时,这套系统甚至还能主动检测出文章中的错误,或检测出文章中有什么语言是广告客户不愿意看的。这让Feedsky有了一套理论上的 “平台”,而拥有主动的、可复制的“平台”正是外界看来可以成为成功互联网公司的前提之一,这个平台也为Feedsky引来投资,2007年风险投资商联创策源向Feedsky注入300万美元资金。
为此,Feedsky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技巧团队。但事实上,Feedsky的这个平台系统从来就没有真正“主动化”过。邢勃回想,由于博主情况的复杂,最后这套主动系统在实际运营中变成了“半主动”,每一道主动化的程序都安排员工再审核一遍,一年下来,公司通过这套系统收入50万元,远远不够支撑30人的技巧团队。
后来邢勃离开Feedsky自己建立了一个博客营销公司,业务模式与Feedsky类似,但抛弃了平台和系统,一共雇佣了5个人,公司的商业模式非常简略,“接了单子来之后,在博主的文章上回帖,问博主你愿不愿意写文章,如果愿意QQ接洽一下,其实博主就来了,你就给他付个定金200块,完成以后给他付一千块、两千块。你用不着系统,你用系统干什么,4个人的事。他文章天天都得写,给个命题作文写就写吧,写完之后我们这帮着改改一发布,其实挺简略的。做一个报告,广告主一看挺好,三天就搞定了。”
与Feedsky类似,当年模仿美国WEB2.0最前沿模式的中国网站几乎都遭遇了失败,比如RSS范畴的周博通,SNS范畴的uume等网站也都没能幸免。反倒是没有直接照搬美国WEB2.0潮流,而是根据中国本土特点出发的创业者如今做得风生水起,例如有些传统的社区网站豆瓣,以及几乎与 YouTube同时出生的视频网站土豆网,包含看起来有些“土”的分类信息网站赶集网等,成为2005派创业者中存活下来的佼佼者。
2004年,面对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纷乱的WEB2.0新模式,杨浩涌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在美国早已呈现的1.0模式—分类信息网站。赶集网的商业模式一点也不新,在2000年左右就已呈现,不过,由于符合“用户发明内容”的理念,有人将这种网站也归于WEB2.0。一开端,杨浩涌甚至对自己被贴上 2.0标签还“挺排挤”。不过,与其它WEB2.0复杂的模式相比,赶集网未来的商业远景则相对明白,早在2005年,杨浩涌就已经明白地对投资人表现,分类信息不是短期可以盈利的,必定是做到必定范围之后收入模式才会呈现。2009年,赶集网的用户数达到千万级,赶集网开端对商家收费,类似于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模式也开端呈现。2009年,赶集网收入较前一年增加了10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