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会议上,所有的职员都沉默不语,没有人发言,每一个人都低着头,用手机在微博上和自己的粉丝群聊天。”
继网瘾成为危险话题之后,微博也赶上了“成瘾”的潮流。有专家警示,“微博成瘾不可小看,它很可能导致焦虑症和逼迫症。”美少女作家蒋方舟退出微博的宣言似乎也在印证着这一理论。
就在微博成瘾引发了一系列对于微博的批评之后,我们不得不开端思考:短平快的网络语言交换毕竟为何会成瘾?频繁的微博骂战是否正常?未来微博的发展之路将何去何从?
对此,著名社会学家周孝正表现不必担心,他说:“成瘾是人性,并非微博独有,还有官迷、财迷等,那怎么办?至于骂战,也很正常,就是一个发泄,只要不违背法律,就是可以容许的。一旦违背了法律,自然有法律来解决。”著名文化学者李河也认为,对微博成瘾的问题不必忧虑,应当宽容看待。
网络成瘾满足成绩感
网络游戏、开心网等都曾经成为成瘾家族的一员,六十高龄的老人半夜起床偷菜的事件已经不是消息。而今,最新的“成瘾家族”成员是微博。怎么样才算成瘾?观察这些被微博套住的人们的一举一动就可以看出端倪:每天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上微博看看,每天要发10条以上的信息,每天至少上1次至3次微博,并且经常毫无原因地重复打开微博、重复刷新微博页面。
是微博成瘾还是互联网成瘾?成瘾的原因又是什么?李河说:“从报纸到无线电再到电视,这么多的表达方法中,电视、广播、报纸等对应用者来说都没有导致成瘾的机制,但互联网则不然。我曾经说过,瘾君子有三种,赌博者、吸毒者、互联网应用者。互联网能够快速而稳固地扩大用户,就是它的成瘾机制在起作用。这种成瘾有两种,一种是网络游戏成瘾,把人变成一个愿望扩大化的花费机器;另外一种就是看法表达的成瘾,比如微博、博客等。很多人在现实中不能自如表达自己的意愿,存在表达的困境,而且,即便是有一些表达,也是旋说旋灭的,没有留存。但是你的观点与言论,一旦在互联网上贴出来就会留存下来,产生白纸黑字的效应。人有一种表达崇拜和文字崇拜,在互联网上发表看法,包含点击率、粉丝群等,都是在满足这种成绩感。”
标题党吸引粉丝眼球
在微博上,口水大战是正常的现象,由口水战而升级的骂战同样广泛。
今年3月,黄健翔遭遇微博骂战,参与者有众多名人,比如宁财神、慕容雪村、陈村等,从最初的争辩演变到人身攻击,最后被管理员关闭帖子而结束。而郑渊洁和陆川同样也产生过骂战事件。
网络上的语言宣泄往往无法把持,越演越烈,李河说:“过去在公共范畴的看法表达,后面必定要有论证的过程,要有数据、证据来支撑这个看法,但是现在,每天都有千万条看法产生,怎么样才干让你的看法浮出水面,过去靠论证,现在靠什么?重要靠标题,也就是标题党。这是一个醒目标标题横行的时代,也是微博呈现的背景。这毕竟好不好呢?其实微博只是一个情势,它本身没有好与不好的问题。正面来说,这些标题把大众,所关心的社会心理、社会心见高度凝练起来,能够迅速唤起大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但从负面来说,没有论证过程,大家都以夸张的手段来表达,为了点击率甚至故意远离论证,只要能引起讨论或争辩,不管获得的是喝彩还是谩骂,达到吸引眼球的目标就行。骂战也往往因此而起。”
周孝正则认为:“在网上骂战,是一种宣泄,这种宣泄不在微博上,也会在别的处所呈现,宣泄了,大家的精力自然就温和了。网上骂战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法不禁止即为容许,不违法的自然就是正常的。”
不计较一城一池得失
微博遭遇这么多非议,毕竟是不是错了?李河认为,现代社会,表达对国民越来越重要,因为这和人的权利有关,可以说,没有表达,权利就无法体现。微博供给了更多的表达方法和渠道,因此应当宽容一点,不要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