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子 杨小刚
一股“学历打假潮”正在网上蔓延。
被准确击中的唐骏,选择了沉默。与唐骏的老板陈发树相熟的一位民企领导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他曾向陈发树问起唐骏事件,“陈发树说,信任他(唐骏)摔了这么个大跟头,自己会明白很多。”
唐骏“学历门”事件刚刚波涛稍平,上周末,一则关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学历造假”的传闻又从网络博客延伸到平面媒体,沸沸扬扬。“北大教授张维迎被指简历造假”,成为热门的消息话题。
“本人在此严正声明:出自本人的每个阶段的简历,其所有文字都是正确无误的,经得起任何情势的审查。”7月31日下午,张维迎在自己的博客上登出《张维迎声明》,详解自己获得牛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获1992年度最佳论文奖(George Webb Medley Prize for the Best Thesis)以及《中国经济转轨》的有关出版情况,对网上的“造假说”一一作了回应。
在《声明》最后,张维迎写道:“任何经本人审定的文字(包含个人简历),本人会负完整的道义和法律义务。”
昨日上午,当记者电话采访张维迎时,他表现婉拒,说这几天收到很多电话、短信和采访请求,都是关于他的学历、简历的,“我不得不结束正常工作,翻档案材料,找原始证明,把学位证书贴到网上。一个匿名博客可以搅个天翻地覆,这个问题真让我想不通。实在不想再说了。”
“被损害的副产品”
在“打假潮”此起彼伏、忽而击中又忽而误伤的声浪中,如何看待让张维迎想不通的这一问题?
复旦大学消息学院副教授、传播学学者洪兵博士告诉本报记者,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网络正在成为很多消息的第一策源地,不管是真是假,是实名是匿名,是消息、传闻还是虚伪信息,往往先在网上发布,可能是博客,是微博,是论坛,是跟帖,总之,网上首发。”
“然后,是媒体放大。”洪兵说,媒体让“网源”和“网闻”变成“消息”,这些“消息”与受众心理和公共趣味又有很大关联。“网闻——消息——受众心理,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加强的正循环,往往把一件小事变成大事,防不胜防,始料未及。”
“这是一个全球性的传播现象,但在中国,情况似乎更严重一些。”洪兵说。
在洪兵看来,要弄明白张维迎的学历很简略,因为牛津大学并不难接洽,在牛津和张维迎同时读书的中国学生也很多,不难核查。在此情况下,张维迎被“误伤”为“学历造假者”,阐明传统媒体在连接网络和受众时,没有仔细甄别“网闻”,而是“服从了网闻的基础逻辑”。
“张维迎的真实学历‘被打假’,这可以看作前一阶段缭绕唐骏事件引发的学历打假潮的一个延续效应,张维迎是一个‘被损害的副产品’。”洪兵说。
“很多网闻都是似是而非的,甚至是抱着玩笑态度制作的,但其客观成果却是——不把你‘搞逝世’,但要搞掉你一层皮。”洪兵评论说。
再小的事情也不能撒谎
就张维迎被“学历打假潮”误伤的问题,记者通过电话和中国国民大学消息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进行了讨论。
喻国明教授说:“首先,我认为,不要责备普通老百姓,张维迎把他的学历公开出来,就是最简略也是最好的回应。”
“当然,把这种事情炒起来,对名人来说可能是一种骚扰。但是我们更应当思考的是,为什么社会上会有这种情感,有这种猜忌造假、担心被骗的情感。我们要认真思考其中的逻辑。”
喻国明教授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上确实存在许多让人不放心的现象,比如食品安全,隔一段时间就有某某食品中发明了什么不安全物质的事件,弄虚作假的太多了,人们就会对一些底本正常的东西也问一问,到底是不是真的。比如前几年的‘纸包子’事件,明明是假消息,一些人却信认为真。”
相关阅读